归去来兮辞,是
晋朝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选自《陶渊明文集》。
归去来兮辞创作于
陶渊明辞官之初,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陶渊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园主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在继承和发展伟大诗人
屈原“
骚体”的基础上而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赋体诗。这种新诗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韵、匠心独运的意境和浓烈鲜明的抒情特性,唱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声,产生了让读者回肠荡气的诗歌艺术魅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佳品。
正文
作品原文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县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
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中秋节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西畴县。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
东皋心越以舒啸,
临清市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上参考资料
白话译文
我家贫穷,光靠种地还难以维持生活,满屋幼小,米缸里没有存粮,自己又缺乏谋生的手段和本领。亲戚朋友多劝我去做官听了以后心里还是有所考虑,但找不到谋求的门路。这时恰好国家有事,州郡长官以施爱于人为美德,叔父见我贫苦又加以举荐,于是我被委派到一个小县任职。当时,战事的风波尚未平息,我害怕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供职。
彭泽县离家仅有百里路程,俸田收获的谷物足够酿酒的了,所以就谋求做这个小官。可是到任不久,就有了辞官归家的想法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天性质朴,不喜束缚,做官的事,不好勉强去干。虽然饥寒交迫,但违背自己的心愿却是十分痛苦的。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了嘴巴和肚子才役使自己的。为此我心情很不平静,深深地感到有愧于平生的志向。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等秋收之后,再收拾行装连夜离开不久,我那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死了,心中急于奔丧,便自动免去官职从八月到冬天,在任共八十多天。因为辞官的事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便写了这篇《归去来兮》。时为
司马德宗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到家乡去吧,田园即将荒芜,我为什么不把家归?既然违背自己的心愿而出来做官,那又何必郁闷而独自伤悲!觉悟到过去的一切已不能挽救,但也知道未来的日子还可急起直追。我的确曾误入迷途,好在不远,深深感到我的所作所为今是昨非。摇晃晃的船儿在水面上轻快地行驶,轻飘飘的风儿吹动着衣带。向行人打听还有多少路程,只恨天亮太迟晨光微微。终于望见了自己的旧居,怀着高兴的心情一阵飞奔。小僮和仆人早已出来迎接,幼小的儿子守候在前门。庭中的小径满是
禾本科杂草,只有那松菊尚存。携着孩子们进入室内,只见酒已倒在杯中。拿起酒壶自饮自酌,悠闲地望着庭树喜不自禁。闲倚南窗心怀傲世之意,只觉得身居斗室也该感到称心。每日里到园中散散步多么有趣,庭院虽有大门却整天关得很紧。拄着手杖到处游玩休息,不时翘首远观万景。浮云随意地从山峦中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返回山林。夕阳西下天空渐渐昏暗,我犹自手抚孤松徘徊不停。
回到家乡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世道与我的本性如此不合,我还驾车奔走有什么可以追求!与亲人们说一说知心话无限快意,或弹清琴或诵诗书都可以消去忧愁。农夫告知我春天已经来到,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忙个不休。有时驾上搭有布篷的车子,有时轻轻地荡起一叶小舟,去探寻那弯弯曲曲的溪壑,还经过那高高低低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枝青叶绿,泉水潺潺湲湲长流。我羡慕世间万物各得天时,却感慨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罢了罢了!我寄身天地之间还能有多久,何不随心所欲任其去留?为什么终日遑遑不安,究竟还能往何处远走?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那渺茫的仙境更不敢希求。只向往在晴和的日子里独自游玩,有时候还可以放下手杖除草培土。登上水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水流赋诗数首。聊且随着自然的变化了结一生,乐天安命还有什么怀疑的理由!
以上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曜太元十八年(393)至
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即从他的29岁至41岁,是
陶渊明的学仕时期。在13年时仕时隐的生活中,陶渊明创作了不少的宦旅诗和散文,反映出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归去来兮辞》则是陶渊明最后与官场诀别的辞赋作品。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后,辞去彭译令,从此走上归田的生活道路(其归田后的生活、创作见陶渊明作《
桃花源诗》)。
陶渊明29岁时因“亲老家贫”,起家为
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自行解职回家,闲居家中五、六年。
司马德宗隆安四年(400),
陶渊明到荆州任
刺史桓玄属吏,翌年,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兵败,
宋武帝入建康任镇军将军陶渊明离家东下,在其幕下任镇军
参军。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
刘敬宣的参军,八月,出任泽令,任官80多天,十一月,辞官归家,结束了13年时仕时隐的生活。
作品鉴赏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写的一首独具特色的新赋体诗。从音韵的角度说,诗的押韵与其内容水乳交融,完美统一,结构、节奏既整齐又灵活。从意境角度说,全诗以情驭文,以景显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抒情特质说,诗歌饱含激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隐者之情、隐者风范以及隐者之伟大。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在继承和发展伟大诗人
屈原“
骚体”的基础上而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赋体诗。这种新诗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韵、匠心独运的意境和浓烈鲜明的抒情特性,唱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声,产生了让读者回肠荡气的诗歌艺术魅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佳品。
《归去来兮辞》将情、景、事、理和谐地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浑涵深远的意境。序文中,作者叙述了求官、辞官的原因和过程,从叙事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他不为穷约趋俗的倔强感情,也理解他那质性自然、矫厉不得的人生理想。在辞中,作者叙写了归家、隐居、躬耕之事,其中洋溢着真挚亲切的乐趣和感情。这种感情,又是以一种心得其所的自然人生哲理为其内涵的。而
松柏、
秋菊、山云、飞鸟、荣木、流泉,又无一不是感情化的景物、理趣化的景物。它同诗人的田园生活同诗人的感情,同诗人的人生哲理,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辞的最后一段,重在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说教式的阐释,而是通过
抒情诗式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所以,全篇文章事叙得明、景绘得美、情抒得真、理论得透,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仿佛一阙和谐美妙的
交响乐章。
“归去来兮”开门见山,意为“回家去吧!”,第一段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及归田之决心。在诗人的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说的是诗人一看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尽显天真。第二段可以看出诗人归家后僮仆、孩子、妻子欣喜并做隆重欢迎以及诗人的愉悦之情。看见园中景色,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有贤淑的妻子、温馨的家庭,表明知足常乐之态亦有孤介傲岸之势。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说的是“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第三段借景抒情,诗人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说的是“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诗人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是诗人的理想人生。诗人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也是脚踏实地的。
人生境界
第一重境界:适性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我们能找到
陶渊明顺应天性后的内心转变:“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流露出陶渊明即将返回田园的轻松,“眄庭柯”“倚南窗”“园日涉”“策扶老以流憩”洋溢着回归田园后日常生活的欢愉。陶渊明的“自然与田园”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还是一个与官场形成对立的“心理空间”,更是寄予他
创作灵感的“审美空间”。如果说官场生活让他产生了“心为形役”的感觉,那么回归自然则让他摆脱了官场烦琐的事务和复杂的
人际关系,享受到了稚子绕膝的天伦之乐,与亲人话家常、与邻人言农事的轻松自在,以及“乐琴书”“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的生命自由。他不仅从自然中感受到景色的优美,更用合乎自然不加雕饰的方式把这种风景和生活描述出来,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体现出静穆淡远、朴素自然的美感。远离官场,回归自然与田园,是他爱好自然与自由的天性使然。41岁的他终于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并顺应天性,连生计都可以置之度外,这使他成为真正的隐士,既不是为当神仙而修道的隐士,也不是用身处江海岩穴以求得日后的仕进,“身在林泉,心在魏阙”的隐士,更不是用枯槁憔悴的方式来对抗无道社会的隐士。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隐很纯粹,基于对田园和自由的热爱,是顺应天性的选择。
第二重境界:出世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感叹:“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面对与内心相违的世道,他不像一些政治家与世俯仰,与时周旋,也不像
孔子教授弟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般地韬光养晦,而是走到了年轻时理想的对立面,通过出世,构建一个“桃花源”直抵自己的理想世界。而我们还能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读到淡远之外的一点“孤独”之感,欣喜之外的一点“隐忧”之意,或许是因为他是一个出世但又不绝世的隐士吧。
第三重境界:安命
随着对社会与时代的失望,济世理想的破灭,
陶渊明在天性的指引下,走向了出世的隐者之路,即便过着清贫的生活,承受着亲自劳作的辛苦,他也甘之如饴。这与他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安命”密不可分。“安命”的第一层含义是安于短暂的生命,这源于他对生命本真的体悟。《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记录了他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得到的领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他从自然中悟得万物都按照自然规律生长,而人的一生也遵循着生命的规律,他对短暂的生命释然,觉得应该让有限的人生顺遂自己的心意,“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安命的背后是顺应命运,既不过度悲伤也不激烈反抗,而是坦然接受,用一种淡然平和的态度与之达成和解。“安命”的第二层含义是安于清贫的生活,这源于他对“道”的追求。
陶渊明在对过去的仕宦生活做了充分的否定后,热情洋溢地抒发归园田居后的乐趣,并在这种对照中肯定了当下的生活。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富贵非吾愿”,明确地表明了其心志与追求,这在他的另一组诗篇《
咏贫士》中更为明显。《归去来兮辞并序》既是陶渊明的人生宣言,也是他人生三重境界的体现。适性、出世、安命,是他思考自己与自己、自己与时代、自己与天命的关系后,确立的人生选择。由此,他结束了出仕与归隐的挣扎,摆脱了尘网的束缚,成为
中国历史上身体力行的隐士,留下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他的诗文古朴自然、淡远静穆,就像是从远古流淌而来的清泉,荡涤着尘世之人的内心。
表现艺术
辞中用词丰富
《归去来兮辞》用词丰富,选用各种感情色彩之词,例如大量使用“兮”(感叹词),使用叠词(飘、涓涓、遑遑),连接词(而、以)和叠声词(窈窕、盘恒)。以上列举的词都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诗中用“兮”加重了陶公的叹息声,田将会荒芜为何不归,“胡”这个疑问词肯定了自己回归之心,还悔恨自己回归田园太晚。此外诗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类句子都用“以”和“而”连接在一起,把下文串联一起。为了加强词句变化,诗人除了以上两字,还会用'之”字,例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诗人在使用连接词时非常注意变化,根据抒情变化需要选择连接词,其艺术效果也不断发生变化,让辞赋听起来更加悦耳。
语言句式充满变化
《归去来兮辞》一段话中包含三言、五言、七言,没有特定语言规矩,句子长短变化,反映了诗人感情变化的起伏,增强了赋的抒情效果。当然也继承赋中对称的句式,让句子整齐划一,变化多端。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语言灵活多变
从开篇到结尾,根据时间先后变化,先从陶公辞官开始,最后乐天安命。诗词开头变化先写自己觉悟太晚,再写归途之景,再写归乡之后田野之乐。文中写法随意,根据自己心思变化,想写哪里就写哪里,没有严谨的文体结构。诗人根据时间顺序来写,借助诗歌语言起承转合,这样可以有助于节约文笔空间,使得文辞在最小篇幅之中写出最为充实的内容。
物我统一、情景交融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情、景、事、理交融和艺术手法表现更显灵活多样。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物我统一,情景交融之境界。在诗中“舟遥”二句,把归途中表现出回归路途之放下心中倦飞知还的鸟,还有
秋菊、松竹、东皋、清流等。将述情和诗人个人意志统一起来,将客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让文章的情、景、事、理和谐完美统一,诗情画意,境界悠远。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感悟到人与大白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在诗中创造的完美意境,使他走入了一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审美精神层面。除此之外,他还开启一个不再机械式模拟山水创作之路,陶公的描写更为简洁、细致、深刻,给读者以
提纯处理式笔法,让诗歌更显真淳质朴,文白晓畅。他在文中反映出的“物我统一,万物归宗”的思想,正是
中原地区老庄思想的最高境界。
文辞含蓄蕴藉
陶渊明辞赋有着含蓄蕴藉的特点。明
黄文焕《陶诗析义白序》:“古今尊陶,通归平淡……
钟嵘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这段评价颇为中肯,虽说的是诗,其实论其赋。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诗中平淡,淡远。例如《归去来兮辞》用乐写忧,作者“逃禄而归耕作”自己永远放弃政治追求,其实这是作者将这一份悲情隐藏在看似旷达的诗词之下。
作品评价
如果说,《桃花源记》是渊明社会政治理想的结晶,那么,《归去来兮辞》则是渊明道德人格实践的记录。《归去来兮辞》由仕而隐,乐天知命,一切实实在在,读之即在目前。《归去来兮辞》标志着一种道德人格新范型的出现,在中国士人生活史和精神史上具有永恒意义。如果要理解
陶渊明的人格,寻找
中原地区知识者道德人格的高标,就不可不读《归去来兮辞》。——
澎湃新闻《归去来兮辞》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丽的段落,跌宕的节奏,将诗人归隐田园欢喜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相关作品
不同年代抄本
以上内容引用于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
陶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是
江西省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