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Liebestraum,S541)。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第一、二首的题诗是
德国诗人
乌兰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爱》(Hohe Liebe, S.307)和《幸福的死》(Gestorben war ich, S.308);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S.298) 。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降A大调,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
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作者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
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
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造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
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
他作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技
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弗朗茨·李斯特的音乐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充分的在《爱之梦》中得到体现。这首作品作于1845年, 在音乐的历史上, 此曲流传广泛, 这也是李斯特根据自己的歌曲进行改编的再度创作的
钢琴独奏曲目;这首作品是夜曲体裁, 歌曲来源于
德国浪漫派革命者佛拉里拉特的诗集《一瞬间》中的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久”, 此诗表达了人们分开时的情绪, 但在改编后曲目则焕发出强烈的热情, 曲目中, 用悠扬的旋律述说着人们的情感, 刻画了人们沉浸在幻想中的心灵。
音乐鉴赏
第三首爱之梦是夜曲体裁, 三部曲式A (1-25小节) , B (26-59小节) , C (60-结束) 。
A段是 (1-25小节) , 由左手但因低声部引进旋律, 而后紧接着由中声部承接, 右手流动音型的高声伴奏声部, 为中声部的凸显起到了烘托音响的作用, 好似浅浅的声音在诉说诗人佛拉里格拉特的情感, 因此在弹奏时, 要有控制的去弹奏, 为和中声部、低声部的旋律吻合, 右手的弹奏需要用到指腹的部位触键, 从而得到稍微厚实且有内容的音色, 同时大量的四分音符出现, 也体现了旋律稳步向前推进的音乐形象, 也为后端的音乐发展做了铺垫, 这样与旋律声部也可相融合, 使音色更为统一, 也在声音上表现得更为饱满, 符合音乐至深情感的表达。
在1-12小节的平稳音乐情感的铺设, 将音乐形象渐渐推向了13-24小节, 而在13-24小节具有激情的一段中, 生不出现了低声部的和弦, 旋律不再是较为单薄的向前推动, 音响同时也更为厚实, 在节奏上, 也出现了大量的八分音符, 这种节奏的进行, 为旋律的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节奏的紧凑和低声部和弦的配合, 即要音色相融合, 同时旋律各声部也要清晰, 因此在弹奏时, 左手的低声部和弦运用大臂的力量, 并且和弦之间的链接也要运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的传递, 不要出现和弦之间的前后断层, 而右手弹奏两个声部, 可将
手掌稍微倾斜需要凸显的声部, 并且指腹弹奏, 以便更好地将音乐的流动性表现出来, 而另一声部则可用指尖的力量弹奏, 将音色有所区分出来;而后在25小节, 以双手的华彩音乐中, 结束本段落, 华彩部的弹奏需要声音清晰、力量适当、速度稍快, 同时做到这几点, 需要慢速练习才可, 在慢速练习中, 右手的双音练习则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练习中, 可进行便捷奏的慢练, 待慢练成熟后, 可稍加速度, 在双音练习时, 指法的编写尤为重要, 以可流畅的弹奏为准, 并且指法需分组编写, 不要一个个的去看待, 这样有利于加速后的手至快速弹奏。
B段是 (26-59小节) 此段的音乐情感高涨、热情, 在这一段主体多次在B大调、C大调、E大调上出现, 在B段的开始部分, 由四声部引进, 音响立体, 和声丰富, 左右手流动的音型和旋律相配合, 情绪也由前面A段喃喃低语渐渐演变成情感的尽情宣泄, 浪漫派的和声语汇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右手高声部单音用指尖触键, 之间的力量较为集中, 因此可与中声部的流动音型有所对比, 可区分两个声部, 高声部虽然只是一个音, 但还需要手臂的重量落下, 指尖触键, 第一关节不能塌, 起到支撑的所用, 并且手腕和
手掌要放平, 使整个手臂重量落在关节和指尖上, 这样高声部的突出, 不会显得太突然, 中声部的流动音型, 手指要放松也要找到站立的感觉, 注意手掌的自然状态, 力量从肩部一直到指尖, 触键用指腹, 发出圆润、明亮的节奏, 而左手的单音需大臂的力量落下弹奏, 需要连奏, 连奏中, 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要做到力量的传递, 音乐较为平稳的进行, 手腕不要向下压, 保持平稳, 这样才能非常流畅的将伴奏音型弹奏出平静缓缓向前推动的音乐形象;在这一段落中, 37小节开始, 右手和弦的连接, 将音乐完全推向了音乐高潮部分, 音乐的起伏带大大感染了听着的心弦, 大量八度和弦的运用, 构成了浑厚的音响, 而琶音上下的起伏如同大海波浪的翻腾, 这也是全曲的技术难点, B段充分地体现了浪漫派的音乐风格——对爱的执着追求, 旋律的走向与踏板相结合, 所以踏板从开始的半踏板, 而逐渐演变成全踏板, 使得音乐前后有更好的连接, 更好的表现这一段落热烈的情感。
C段是 (60-结束) , 这段音乐又回到了A段的意境, 在此段落更突出了主题的旋律, 左手的低音旋律不容忽视, 高音部分依然是诉说型的音乐流动, 同时安排左手在高声部完成和声的连接, 和声的出现使得音乐更加的饱满、丰富, 最终全曲结束在柔和、明亮的音乐中, 留给听者们无尽的音乐想象, 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