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涛,生于武汉市。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1978年考入天津
南开大学外文系。1987年进入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于1990年和1994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政治系、
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杜伦大学政治系作访问研究。著有《当代美国社会》(2001年)、《安全政治视角的新拓展》(2002年);合编《
美国问题研究》(第一辑)(2001年)、(第二辑)(2002年)、(第三辑)(2004年);合译《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2000年)。在中外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约50篇。
简介
目前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府与政治、美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著作
刘永涛译:《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2007年01月
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
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刘永涛著:《安全政治视角的新拓展》,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2年12月年出版。
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11月。
主要论文
刘永涛: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7期
刘永涛:构建安全威胁:美国战略的政治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刘永涛:签字与声明:一个鲜为人知的美国总统单边政策工具,《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7期
刘永涛:“
东北亚地区主义语境下的中美关系”,《国际观察》,2008年第3期
刘永涛:“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理论、语言和‘邪恶轴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
刘永涛:“理解含义:理论、话语和国际关系”,《
外交评论》,2007年第2期
刘永涛:“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安全与身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刘永涛:“中美安全政治关系的可能走向”,《
复旦学报》,2007年第1期
刘永涛:“中美安全政治关系的可能走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巴里布赞、刘永涛:“中美”:“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刘永涛:“语言、身份建构和美国对外政策话语中的‘邪恶论’”,《国际观察》,2005年第5期
刘永涛:“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一个基本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刘永涛:“
伊拉克‘战争动员’:对美国总统话语权的一种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刘永涛:“语言、社会建构和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1期
刘永涛:“批判与重建:对安全政治的新思考”,《
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
刘永涛:“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认同政治:一个案例分析”,《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
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析”,《
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刘永涛:“美国总统、国会与‘导弹防御计划’”,《国际观察》,2001年第3期
刘永涛:“90年代
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的变化及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3期
刘永涛:“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析”,《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
刘永涛:“批判与重建:批判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国际观察》,2000年第6期
刘永涛:“当代西方建构主义趋向评析”,《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
刘永涛:“规范、认同和中美安全合作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期
刘永涛:“试论美国对外政策分析领域的若干变化”,《国际观察》,1999年第1期
刘永涛:“西方
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1期
刘永涛:“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欧洲》,1998年第5期
刘永涛:“冷战后美国
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继续争论”,《国际观察》,1998年第2期
刘永涛:“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与总统”,《国际观察》,1997年第4期
刘永涛:“试论西方‘战略文化’思潮”,《国际观察》,1996年第6期
刘永涛:“
阿尔弗雷德·马汉及其‘海权’理论”,《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刘永涛:“
美国国会改革游说制度”,《国际展望》,1996年第2期
刘永涛:“美国学者关于经济制裁问题的几种观点”,《国际观察》,1995年第4期
刘永涛:“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8期
刘永涛:“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际社会的边缘问题评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8期
刘永涛:“一年来克林顿政府的国内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4年第2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