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君庙位于
海淀区西直门西北七里,是
清代太监的葬地,同时也是明代古庙。该庙遗址位于
大钟寺派出院内,院内的墙上镶有多块残碑,是明代古刹
灶君庙的遗址。据传,
中原地区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教人熟食而去腥,烹之而易,因此人们尊崇燧人氏为
灶神。另一传说
祝融乃灶神,
颛顼传说是
黄帝之孙,其后人祝融为高阳氏的掌灶火之官。祝融受命平叛共工氏之乱,未成被杀,其弟接祝融之职。后世祀祝融为灶神。据碑文所说,“
立夏祭灶”源出于《礼记.月令》。此外,火灾也被称为“
祝融之灾”。
所谓的皂君就是那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皂君根本不是做肥皂的祖师爷。庙内残碑共有六七块,其中有一块
清代残碑,字迹非常清晰。上面写着:“……灶(皂)君庙碑记……灶(皂)君庙者前朝古刹……。”另一块残碑上写:“灶(皂)神之说,常见于
庄子。而孟夏祭灶,礼经具有
明文。盖灶之由来旧矣!民间庖厨之地,例设
牌位。尊之曰:东厨司命。三伏之月,率三祀焉。至岁暮,则以牲而送之,俗谓之:醉司命。至正月则迎之,汤萧粥鼓,诗人每著于篇,什而专祠,则阙如也。京师西直门外灶君庙,创建以来,历有年。所重修者屡矣!……。”
灶君庙曾叫皂君庙,灶君庙改称皂君庙大概是人们为了回避“封建
迷信”的罪名,而取其谐音才改为“黑色君子”之庙了。这与在文革中大改街名的邪风有关,当时差不多的街道都冠以东、红、新、革……之类的美称。连
人名也是,58年出生的人名多以超英、赶美或跃进、红旗之类为荣,文革时期更是有过之而不及也。在“红海洋”之中,岂能有
灶神夫妇的一席之地?于是灶君就如此变成皂君了。
不过街道改名早已有之。
地坛就曾多次易名。至于因街名不雅而改名的罗圈胡同,后改为罗贤胡同。粪场胡同后改为奋章胡同,
辟才胡同改为辟才胡同。明代的新开口,
清代改为新开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新革路。只要改的合乎情理,群众还是会认同的。街名不但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社会反射,我们从中也能学到许多许多。
相传
中原地区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教人熟食而去腥,烹之而易啖。因此人们尊崇燧人氏为
灶神。另一传说
祝融乃灶神。
颛顼(公元前2513—2435)传说是
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其后人祝融为高阳氏的掌灶火之官。祝融受命平叛共工氏之乱,未成被杀,其弟接祝融之职。后世祀祝融为灶神。正如碑文所说:“孟夏祭灶”源出于《礼记。月令》。后称火灾为“
祝融之灾”。
关于灶神,民间还有一个更传奇的故事:灶王爷原本是个勤劳的年轻农民。小伙子娶了个美丽而贤惠的妻子。两口子过得本来很好,就是因为小伙子听了江湖术士的话,硬是把妻子休回了娘家。小伙子一个人到处跑买卖,赔了钱就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小伙子非常后悔,又没脸去见妻子。由于思念往日那贤惠的妻子而每日痛哭流涕,日久天长竟哭瞎了双眼,小伙子只能以讨饭度日。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个村庄要饭,他被一民女领进家门,民女为小伙子做了一碗
肉丝面。小伙子闻面忒香吃了一口就说:“和我媳妇做的一个味道。”又吃了一口乎觉面里有根头发,就说:“与我妻青丝一样。”第三口竟吃出一枚戒指来。他把戒指拿在手里说:“这不是我媳妇的戒指吗?”民女说:“我就是被你休去的媳妇。”
小伙子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在灶台上。媳妇抱起小伙子,知他是为悔恨而死,深感自己对前夫的羞辱太过分了。竟也撞死在灶台。
玉皇大帝甚为感动就把他俩同时封为
灶神。
这个传说流传颇广,影响最大。过去无论是在城镇或农村,每家的灶台上都供奉着这个世上唯一是夫妻同坐的神像。每年的
小年夜日,灶王夫妇俩都要回天国去作述职报告,汇报各家夫妻生活的现状。所以腊月二十三日人们都买些“糖瓜粘”供在灶前。为的是粘住这灶王夫妇俩的嘴,让他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虽然也有如碑文所述“醉司命”而吃醉枣的习俗。但无论男孩女孩尤以吃
糖瓜为乐事。腊月吃“糖瓜粘”的民俗流传至今。这民间的传统风俗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所以当时
灶君庙的香火极盛。北京城西直门外的明代
灶神古刹早已荡然无存。仅留的灶君庙残碑,都是历次重修时所立,分别是1752年、1764年、1782年、1834年、1854年和民国时期的碑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联通皂君庙营业厅,大钟寺等位于皂君庙周边。
皂君东里康居小区鑫雅苑小区鑫三元写字楼铁科院住宅小区先河写字楼皂君西里大钟寺小区
中铁科大厦文林大厦中软大厦卉园大楼颐柳国际商务花园华杰大厦吉安大厦银辰大厦菜蔬综合楼大厦汇智楼中鼎大厦百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