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
1956年在成都成立的图书馆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以地球科学、能源、环境等学科信息资源为明显优势,以理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特色,理、工、经、管、文、法、哲、农等学科信息资源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图书馆。
场馆规模
建筑面积
图书馆由主校区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两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
馆内设施
图书馆拥有各类大型阅览室4个,小型阅览室6个,阅览座位约2200个。
馆藏资源
印刷文献
馆藏中外文印刷型文献达203万册,每年订购新书7余万册,中外文报刊2200多种,
电子资源
拥有60多个各类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读者在校园网上可免费使用的电子图书达228万种,电子期刊达2.6万种,通过校园网实现有机统一计算机管理利用,全校一证通用,资源共享。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由东区图书馆和水上图书馆两个部分组成,纸质图书总量238万册,纸质期刊1188余种,年均新增纸质图书9万余册;订购SCI、Elsevier、Springer、CNKI、维普、万方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99个,其中电子图书299.4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电子学位论文817.2万本;形成了以地球科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学科文献资源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支撑保障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数据中心建设,在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硬件防火墙、UPS等硬件设备上进行了升级和优化,整体提升了图书馆的网络环境、机房环境、主机系统及安全架构能力;通过应用网络化、数字化、无线通信、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图书馆构建了以400多台套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及40余台专用服务器、383TB大型磁盘阵列信息储存能力为支撑的信息化保障体系,构建了统一的跨校区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
馆藏管理
办馆理念
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利用至上”的办馆理念,以开放的资源布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核心,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
管理模式
全面推行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开辟了网上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服务、实时咨询服务平台。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教育厅分别在图书馆设立了国土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科技查新检索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面向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提供信息服务。
服务指南
馆藏分布
综合借阅区:设在主馆二楼,由读者服务部管理;提供最新藏书的借阅,本科教材、理工文库、中外文期刊、报纸的就地开架阅览(不外借)及图书馆培训讲座服务;
科技图书借阅区:设在主馆三楼,由读者服务部管理;提供数理化、地质、生物、医药、工业技术、计算机、建筑、环境、交通、哲学等学科藏书的借阅服务;
社科图书借阅区:设在主馆四楼,由读者服务部管理;提供管理、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语言、艺术等学科藏书的借阅服务;
文史图书借阅区:设在主馆五楼,由读者服务部管理;提供文学、历史等学科藏书的借阅服务;
数字资源服务:由信息技术部管理,中心机房和数字资源咨询服务设在主馆五楼;图书馆网站向全校师生提供数字资源的服务,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各种数据库40多个,24小时全天候开通服务,
电子阅览服务:主馆五楼设有专用电子阅览室,按上机时间计费使用,可访问国内外互联网的各类网上信息。读者首次上机需持本人学生证或借阅证办理上机卡,并预存一定机时费,取得密码后方可上机。
咨询服务部:设在主馆五楼;包括文献传递、信息咨询、读者培训、随书光盘拷贝等服务。
服务部门
办公室:设在主馆一楼;
复印室:设在主馆底楼;为读者提供复印、打印等服务。负
数字加工室:设在主馆底楼;为读者提供地质专业制图软件技术咨询及地质图等图件制作、打印等服务。
资源建设部:设在主馆一楼;负责收集和分析读者需求信息、接受文献捐赠和交换、编制新书通报、向读者推荐新书信息等工作。读者可通过电话、Email、图书馆主页、西南书城等购书现场等方式向图书馆推荐图书。负责人:
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设立了四川省高等教育文献传递服务中心,由咨询部管理。文献传递服务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的原文文献复制及原文传递服务。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文献机构建立了文献传递协作关系,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本馆未购买文献的传递服务。校内读者可带上本人借阅证、学生证或工作证到501室填写文献传递申请表,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提交申请。须提供所需文献的篇名、作者、刊名、卷、期、起止页码等查询信息。
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提供多种途径的信息咨询,以解决读者在图书馆利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咨询方式包括留言簿咨询
读者培训服务:为了帮助我校学生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图书馆不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与利用》选修课程,而且还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另外也可根据学生的申请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不定期讲座。
馆藏光盘网上浏览及复制服务:图书馆主页的“图书馆光盘资源发布系统”提供部分随书光盘的在线浏览和复制。若所需的光盘此系统没有,可到图书馆五楼咨询服务部拷贝。
科技查新站:由信息技术部管理,设在主馆五楼;“国土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科技查新检索站”是经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批准授权的查新认定工作机构,开展立项查新、成果查新等服务。立项查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科研课题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成果查新包括为开展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
南馆借阅区:设在南校区图书馆;提供书刊阅览、外借、电子阅览等集成一体化综合服务
香樟园借阅区:设在香樟园2栋2楼2号,提供纸质图书的阅览、借还以及数字资源服务。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图书馆主馆7:00—22:30,南馆8:00—12:00、14:30—18:00,香樟园借阅室8:00—22:30。同时,网上数字图书馆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地址:四川成都二仙桥东三路1号
历史沿革
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建立中国第三所地质高等学校——成都理工大学。1956年6月,在原重庆大学地质系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从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北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所院校及其他机关、部队调集169名教师、205名干部和职工,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1956年,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图书馆随着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的建立而创建;建馆初期的馆藏主要由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重庆大学地质系资料室等单位调拨的书刊作为基础,再从各地购回部分图书,初步形成了开馆必备的文献资源条件;当时图书馆的读者约2500人,图书经费2万元/年,工作人员4人。没有专用的馆舍,只有三间约100平方米的房屋作临时馆舍,条件简陋。
1957年,图书馆新馆开始修建。
1958年11月,成都理工大学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图书馆也随之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图书馆;至1958年底,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800个,馆藏数量达到了16万册,工作人员达到20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恢复正常,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逐步从整顿、恢复走向正轨;在国家和学校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图书馆通过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应用现代化设备等,在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科学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
1980年6月,学校向地矿部申请图书馆扩建经费十五万元,在原图书馆的基础上增建阅览室及书库共计1000平方米;申请获批后即开始施工。
1981年8月,图书馆的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的图书馆面积近6000平方米,馆舍条件有了改善,缓解了在校生人数和藏书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的藏用矛盾。
1984年6月,图书馆启动了应用现代技术的调研工作,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制小组,起草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实现计算机化的初步规划”。
二十八十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初步应用,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也开始进行。 
1983年9月,学院向地质矿产部提交了“请求追加成都地质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的报告”。
1984年4月,地矿部正式批准建设新图书馆,批复的新馆建筑面积为7000 平方米;新图书馆由西南建筑设计院设计。
1985年12月27日,学校举行了新图书馆奠基仪式,新馆正式开工建设。
1987年,图书馆参加了新馆的馆舍建筑设计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后修改了“新馆规划工作的总体方案”,学校上报地矿部后,将新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调整为10007平方米。
1990年9月,“水上图书馆”落成;水上图书馆投入使用后,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要、馆舍条件、藏书状况等对服务窗口进行了全新的设置,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进行了应用;为了提高文献检索工作的工作效率,专门设立了计算机检索室;为了收藏和使用专利、标准等特殊文献,第一次设立了特种文献室;另外还设了学生专业图书阅览室、学生基础图书阅览室、教师中文阅览室、教师外文阅览室、科技期刊社科期刊阅览室、外文现刊阅览室、文艺期刊室和复印室等服务窗口。
1993年5月6日,成都理工大学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按照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结合学校从单一的地质院校向理工学院转型的需要,图书馆围绕学校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继制定了“七五”、“八五”发展规划和藏书建设规划,拓展了文献资源的收藏范围,建设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
2000年,图书馆建立了网站,建立初期的栏目有:读者服务、服务指南、本馆慨况、电子资源、馆藏书目查询、推荐站点、最新公告、交流园地等;通过图书馆网站发布的数据库有8个。 
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三校合并后,图书馆完成了“三馆”合并后的机构重组和文献资源的重新配置,对藏书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馆藏和馆舍的利用率,解决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造成的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利用新出现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改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技术条件,实现读者服务管理方式;在三校区分馆管理上实现“目标统一、资源统一、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的“五统一”建设,实现了三馆实质性的融合;提高图书馆的使用面积,增加书刊的陈列空间和阅览室座位,图书馆本着打破封闭、开放办馆,增加有限馆舍的利用率,向学校提出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馆馆舍改造工程方案”,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2002年7月18日,馆舍改造工程开始实施;10月10日改造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图书馆在建筑结构上拆除原来分隔多个小房间的隔墙,使每一层楼都打通为一个大开间阅览区,提高了图书馆空间的利用效率;其次,重新进行了馆内资源布局,增加了书架数量,调整和增加了书刊的品种,为馆藏信息资源的配置、优化利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改变了过去“重藏轻用”的思想,转变为“读者第一,利用至上”,突出“藏为利用”的办馆理念,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
2006年,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费增加到550多万元。
2007年6月,图书馆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尽快启动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建议》,开启了第三次建设新图书馆的序幕。
2013年6月9日,学校颁布施工令,图书馆新馆破土动工。
2015年,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费达到943万元;5月,图书馆启动了新馆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8月25日,相关单位在新馆大厅召开了新馆竣工验收会。 
2016年9月5日,新图书馆开始试运行,面向全校读者开放;同年,图书馆各借阅区的开放时间达到108.5小时/周;全年开放达到350天;年阅览总量达到150万人次;年借还总量近100万册次;年数字资源使用量为615万次。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人,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20人,本科学历21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到总人数的78.57%。 
部门设置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办公室、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学科服务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咨询服务部、信息技术部六个部门。
1. 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学校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图书馆工作。有关图书馆工作的重大事项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图书馆设馆长一名,设副馆长二名,由学校聘任。
2. 馆长主持全馆工作,领导制订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组织贯彻实施。副馆长协助馆长工作。
3. 图书馆从实际出发,以方便读者和有利于科学管理为原则,经学校批准,设立办公室、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学科服务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咨询服务部和信息技术部等六个部室,各部室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至二名,由学校聘任。
4. 学校设立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以教师为主,吸收学生参加。学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馆长担任副主任委员。
建设成果
科研开发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定期发布《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ESI简报》、《国际论文产出及专利申请统计分析报告》等指标报告,为成都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支撑,为成都理工大学 “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图书馆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公共课,举办“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系列讲座、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等教学途径;每年近万名学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类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已成为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基地。 
截至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获得《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发展研究——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中的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四川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等省部级项目37项,校级项目38项,横向委托项目2项,立项数量、项目级别、项目经费数额均取得突破;近十年,图书馆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2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篇;撰写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等8部学术专著,主编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理卷》等3部教材;图书馆科研项目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相关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被引用数百篇次,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其中《四川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与服务模式构建》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路径与实践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新图书馆建设为例》获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得荣誉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2016年获“四川省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奖”;2017年获“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奖”和“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荣誉称号;2018年获“成都理大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图书馆杯四川全民英语口语大赛优秀组织”、“全国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徽主体图案为为学校东区图书馆大楼,是学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并带有世界地图平面图;图案下方为图书馆中英文全称。 
精神文化
“不甘人后,敢为人先” 
建立“现代化、数字化、特色化”的图书馆
读者服务
借阅指南
读者对将要到期图书若需继续使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续借图书:
(1)利用图书馆主页,在“我的图书馆”中“登录”后续借。
(2)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绑定个人账号后进行续借。
(3)利用移动图书馆,在“我的订阅”中“登录”后续借。
(4)到图书馆办理续借手续(需要带上图书)。 
若读者所借图书全部已外借,可通过图书馆主页“我的图书馆”栏目里的“书目查询”界面,查到所要的书目详细信息,可在“书刊预约”栏中输入校园一卡通号即可预约该书,该书归还后为预约申请的读者保留三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主页“我的图书馆”栏目里的“预约到馆”界面查询预约书到馆通知。 
教师、研究生可借30册,本专科学生可借25册,成人生可借10册,借期均为2个月,可续借。
读者指南
图书馆开馆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7:30~22:30;
自助借还书服务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7:30~22:30;
图书馆主页、馆藏目录查询系统、各类数据库系统24小时全天候开放;
寒暑假的开馆时间见当时通知。 
1.学校读者需持本人校园一卡通入馆,入馆前请将手机设为振动状态,在室内接听电话应到过道、楼梯等地点,说话要小声。
2.应注意仪表、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礼貌,保持馆内环境整洁、安静,爱护图书馆各类设施。
3.图书馆属重点消防安全单位,馆内安装有防盗、防火的可视化安全监测系统,严禁吸烟,如有违反者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借阅区实行开架自助阅览,请读者自觉维护阅览秩序并保持架位整齐。
读者应爱护图书,严禁在图书上圈点、勾划、撕、挖。损毁图书或将未办理借阅手续馆藏书刊携带出馆的行为,将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5.读者有义务妥善使用和保管所借的书刊,谨防丢失;若遗失所借书刊,应及时报失,并购买相同书刊或按书刊原价的5—20倍赔偿。
6.因图书馆空间有限,各位读者在馆内阅览时请不要占座位,闭馆时,请将自己的物品全部带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场馆规模
建筑面积
馆内设施
馆藏资源
印刷文献
电子资源
馆藏管理
办馆理念
管理模式
服务指南
馆藏分布
服务部门
开放时间
历史沿革
组织体系
建设成果
文化传统
读者服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