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井哈尼族乡位于县境东部,东连谦迈乡和发展河乡,南接惠民乡,西与
东回镇、
糯福乡接壤,北与
东朗乡毗邻,总面积31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酒房,海拔1355米,距县城34公里。全乡均属山区,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2360米,最低海拔900米。年最高气温31°c,最低气温10°c,平均气温17.2°c。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茶叶、
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3%,是澜沧四大有林之一。岩因村东佛有
褐煤矿资历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酒井哈尼族乡常住人口为11711人。
地理位置
酒井哈尼族乡位于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东靠发展河乡,南接惠民乡,西和西南与
东回镇、
糯福乡为邻,北与
勐朗镇接壤。国道214线公路从南到北贯穿境内,南达惠民乡,北通县城。行政区划 酒井得名于乡政府驻地酒房,清朝末年,此地善煮酒,酒业兴旺,名扬四方,当时人们称此地酒如井水,常流不息,故得此名。
清代设土司,封“酒房土总”统治。民国时期、前期由澜沧县第一区管辖,后期改为酒井乡。解放后,1949年至1968年设酒井区政府,1969年改为卫东公社,1972年改为酒井公社。1984年复为区,1988年撤区建立乡。
自然条件
全乡面积381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北部高,南部稍低。年平均气温17.2℃,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最适合种植茶叶、
甘蔗、南药和各种农作物。酒井乡是全县四大有林乡之一,乡内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有林地面积为304161亩,森林资源履盖率为52%。
人口与民族
乡政府驻地海拔1355米。辖酒房、岩因、根、税房4个村民委员会,共62个村民小组,有
哈尼族、拉、傣、汉、彝、佤等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酒井哈尼族乡常住人口为11711人。
人文地理
酒井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乡。哈尼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4.96%。哈尼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民族,在长期的游猎迁徙中创造、吸纳、传承、创新和发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并以勤劳勇敢著称,而且能哥善舞、性格豪放。哈尼族、拉祜、佤、彝等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创造、吸纳、传承了浓郁的民俗民情及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我乡围绕“
改革开放活县、绿色经济强县、拉祜文化
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老达保村民小组群众擅长
吉他弹唱、芦笙舞,我乡以此为契机,打造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和“达保兄弟”的拉祜文化品牌,为弘扬拉祜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适逢即将开通的“边三县”
哈尼族、
拉祜族风情旅游专线的旅游机遇,老达保村民小组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一定潜力,开发民族服饰,以文化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大好。
资源环境
酒井乡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33人。可开发利用土地的空间较大,仅岩因村就有闲置土地上万亩。水资源丰富,以南朗河、南丙河、南坑河和南根河等四条水系为主的河流分布全乡。全乡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湿度高,地表热量足。以赤红壤土质为代表的土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岩因村东佛小组的褐煤矿石待于开发
农村经济
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009万元,比上年1850万元增加 159 万元,增长 8.6%,农民人均纯收入913元,比去年829元增加84元,增长10%。全年粮食总产量529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7.5%,人均占有口粮318公斤,比上年增加28公斤;经济作物全面增长,
甘蔗面积11773亩,同比增加896亩,产量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7万吨。茶叶种植面积9110亩,比去年5942亩增加3168亩,其中,完成新植无性系良种茶苗种植面积431.5亩,与县经作中心签订了92万株无性系良种茶苗育苗协议,茶苗已全部发放到茶叶种植户,由于采取就地育苗,提高了茶苗的成活率。我乡积极发展立体经济,推广种植林间茶叶500亩,建成稻田养鱼105亩;我乡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合理配置种植品种,全乡完成冬农开发3805亩(其中荞1400亩、玉米900亩、小麦400亩、西瓜1000亩、
东升南瓜60亩、
阳芋45亩)。畜牧业发展较不稳定,大牲畜存栏4894头,增长2.4%;生猪存栏8419头,减少1.2%;出栏3396头,增长0.1 %;山羊存栏755只,同比减少654只,减少46.4%。我乡认真抓好全乡4894头大牲畜,8419头生猪的畜禽疫病防治,防治率达100%,确保了农民增收。
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镇建设
现在乡内有酒房村、
勐根村两个初具城镇化的地方,但由于各行政村相互距离较远,人口分布比较散,乡政府驻地所在位置的客观原因,我乡市场购买力弱,很难形成高规模的城镇,城镇化较低。目前乡党委、政府已向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在税房村84寨子建设一个更具规模的城镇的设想。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农村电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快速推进,全乡通电37个村民小组1940户8383人,未通电25个村民小组826户3353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国道214线公路即将改造二级路面, 3个行政村安装了4座移动电话接收机塔、3座联通机塔。
水、电、路、建设
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加快建设全乡人民的人畜饮水问题,目前已通人畜饮水49个村民小组2351户10051人、4388头大牲畜,未通人畜饮水13个村民小组415户1685人、97头大牲畜。加快了农村电网改造工作,降低了农村用电价格,加大电网覆盖率现全乡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寨)已通高压输电线路。国道214线公路从南至北穿过境内部分村寨,南达惠民乡,北通县城,全乡有3条总长60公里的乡村公路,1条全长7公里县乡公路和长1公里的乡文明路。现酒井至勐滨路、
勐根村公路、税房村部分公路改道正在进行。4个村民委员会和57个村民小组已通车,其中:45个村民小组晴通雨阻。
电话、电视广播
通信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乡4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 62个村民小组开通了无线座机电话,3个行政村开通了移动电话。继续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有4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寨)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机,4个村民委员会15个民小组开通中频网,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
特色产业
酒井乡是全县四大有林乡之一,乡内林业资源丰富。全乡有林地面积为304161亩,森林资源履盖率为52%。全乡有林地面积中包括国有林69900亩,集体林234261亩。集体林中又有防护林46923亩,国有林17428.5亩,特种用途林571.5亩,用材林100653亩(包括国有林26803.5亩,集体林73849.5亩),薪炭林17425.5亩。
目前酒井乡以种植
甘蔗和茶叶为主,现全乡已种植甘蔗11773亩,茶叶9110亩,销售甘蔗和茶叶的收入已占全乡农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另外,全乡还有20万株
松树可进行采脂,这也是全乡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我乡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用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将农村水利、农村电网、农村路网、农村人饮、农村广电、农村
甲烷、农村信息网、农村文卫“八大工程”作为农村与城市同步实现小康的基础工作来抓。搞好乡村镇建设规划、布局和设计,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做到科学有序、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逐步把我乡农村建成与县情相适应的新型农村。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疏通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人。
2、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
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实施分类指导。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以工代赈、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社会科教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以解决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继续动员和争取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和茅草房改造工程,完成1024户茅草房改造任务,实现人均建成1亩高稳产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均学会1—2项农村实用技术。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在巩固“普六”成果的同时,完成“普九”工作任务,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缓解农民就医难,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农村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中共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云岭先锋”工程、“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村民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制和约束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寨”等群众性的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5、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依靠和发动群众,举全乡之力,扎扎实实,大干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继续抓紧南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切实抓好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快农网建设步伐,力争村村寨寨完成农网改造、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广播电视。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围绕“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思路,大幅度增加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在重点林区和主要河流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强化林地管理,制止毁林开荒,严厉打击偷砍盗伐,乱砍滥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木材等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加大社会网络保障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全乡4个村全面铺开,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90%以上,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加大农村低保和特困户的办理力度,改善优抚对象的生活条件。
人口卫生
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三结合”,认真落实“三为主”,狠抓“三术”任务的落实和计划外生育的控制。2006年出生率为8.38‰,自然增长率为5.09‰,综合节育率达85.97%,
计划生育率为100%,实现无计划外生育。妇幼保健和强化免疫工作得到加强,已送出婚检检测HIV血清132份,完成任务的120%;孕妇检测HIV血清80份,圆满完成任务。计划生育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完成了20户独生子女的办证工作,完成全年指标的100%。我乡还完成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
勐根村的创建、方案拟订等工作。针对预防重大疾病,制定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能够发挥应有的控制和救助作用。加大儿童计免力度,确保适龄儿童按时进行接种。全年收报疫情365次,收报率为100%,完成”四热”病人血检135人,血检率为28%,继续做好“两病”查治补漏工作,年内新出生137人,住院分娩49人,新法接生135人,住院分娩率34.2%,新法接生率为98.5 %,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29.85 %。进一步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医培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狠抓疫情和传染病的管理防治,切实开展危急产妇及儿童救助工作,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
文化教育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入学率、巩固率稳步提高,2006年全乡适龄儿童1036名,入学1031名,在校生1519名,其中:小学生1039名,学前班110名,初中生370名。教职工在职98名。入学率、巩固率得到稳步提高,小学入学率99.5%,辍学率0.5%,完学率97%;初中辍学率1.5 %,完学率82.4 %。保障了全乡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