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旨在确保所有中国公民,不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或收入水平,都能够平等获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建立并规范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以及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提供的健康检查和防治指导。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城乡居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减少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差异。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率,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自2009年起,国家开始制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逐渐向城乡居民普及。至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机制已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和地区间的差距有所缩小。预计到2020年,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也将得到扩展,同时对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风险因素的控制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为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国家采取了多项投入措施。首先,建立了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确保其运营资金来源稳定。其次,政府还负责举办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站的资金需求,以确保其正常运作。此外,还建立了城乡
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中央财政也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了额外的支持。
在建设方面,国家注重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精神卫生、妇幼卫生、
卫生监督、
计划生育等领域。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的应用,发挥中医在预防疾病上的作用。在管理上,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并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励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机构也被鼓励深入基层和居民家中,提供更贴近群众的主动服务。
管理层面的改革包括加强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强化绩效考核,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改变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机构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