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盔
中国传统头部盔甲
语出:《七国春秋平话》卷上:“齐 阵一将出马,头顶凤翅盔,身披锁子甲。”凤翅盔,中原地区传统头部盔甲。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定型在晚唐时期。其代表形象凤翅由魏晋乃至南北朝头盔耳部的风驰发展而来。
简介
在汉代锁子甲应该还算稀有之物,多为舶来品吧。本土工匠能制作的应该为数不多,我个人觉得元朝的统治促进了亚欧大陆的交流之后到明代开始锁子甲已经在中国本土大行其道了。
看过一个视频,是日刀对锁子甲砍击的实验,基本上锁子甲毫发不伤,在战场上算的上很实用的甲了,不过日刀更大的优势在于砍击软物。
由来
其实倒是不否认凤翅的中原地区血统问题,主要是现在凤翅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能看到得有三种观点。
1.如网友点四五所述:首先要从顿项说起,话说从三国后期出现了保护颈部和肩部的顿项,这个东西逐渐取代了夸张的盆领原因可能和运动模式有关,也许是顿项比盆领更符合人机工效,总之这种连接在头盔后面的帘子状物体成为了新的潮流一直到了南北朝有人开始把顿项向上翻折也许这样更加灵活,也许比较帅,不管怎样很多陶俑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潮流一直从隋到唐,在这个过程中顿项的材料也发生这演变从早期的纯铁片串扎到单层皮革再到多层皮革,然后再加上铁质护耳,最后是带织锦衬里的铁甲或牛皮小扎。
啰嗦了这么多,终于到了关键,我认为到唐末,小凤翅出现的两个因素都已经构成了:1.顿项的向上翻折方式;2.小扎的铁甲。为什么说这两点因素构成小凤翅呢?好,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小凤翅的造型,首先他是由数层叠加的羽毛形状的物体构成,这一点和小扎的结构基本雷同,其次小凤翅从下往上翻折做展翅飞舞状,这个形状也和向上翻折的顿项边缘吻合,因此我认为古人设计小凤翅这一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向上翻折的小扎顿项,因此小凤翅的出处也应该来自于中国。
2.如网友大河介之助所述:个人认为“凤翅系”起源于唐朝传入中原地区的印度佛教,传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但都是间接证据证明。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了直接证据。观察中国胄的发展轨迹来看,南北朝之前的胄发展基本没有特殊变化,到了南北朝时突然出现了新的形制,这只能说明这次变化是受到了外来的影响。而这个时期正是佛教交流开始兴盛的时期。这不应该仅仅是个巧合。
在今天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佛教寺庙里神像所戴的“凤翅兜”,甚至连印度的印度教寺庙也有这种“凤翅兜”,可以说这个佛教里的“凤翅兜”起源于印度。而这个佛教“凤翅兜”与中原地区小人书里的“凤翅兜”这么相似也是种巧合吗?
综上所述本人暂且认为“凤翅系”起源于唐朝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此观点会随日后新证据的发现而改变。
3.就是网上流行所说的中亚输入。
结合这三种说法然后在根据凤翅出现的时间相信楼主会有自己的判断,甚至生成第四第五种想法。我目前自己比较倾向于黄河介之助的意思。还有就是唐代前期是信奉道家比较多一点。至于明光我也倾向于多受印度影响的观点。
总结
结合这三种说法然后在根据凤翅出现的时间相信各位会有自己的判断,甚至生成第四第五种想法。我目前自己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所有的物品发展都应该是从实用再到装饰,从装饰转为实用的真心不多。印度型或者中东萨珊王朝凤翅只是一种装饰,并无实际防护作用,但是观察唐朝乃至更早的南北朝武士佣,头盔耳部已有顿项向后翻折的痕迹,顿项是有实际防护作用的头盔附属物,但是因穿戴时相当不适,也为了平时更方便的转头和视听便利,非战时便将顿项卷起,最前面的顿项则向后上方翻卷。因向后翻卷也像迎风疾驰时候的样子,于是这部分被卷起的顿项被称之为“风驰”。久而久之,便形成风尚,有了固定向后翻卷的顿项,此时风驰已经完全沦为装饰品,也有可能近音联想,之后的风驰被修饰成凤翅。这才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说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由来
总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