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冢已有2000多年历史,高出地面4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遗址顶部和边沿断面处,均有古建筑遗址、遗物暴露,多为鬲足、鬲沿、瓦片等。”《旧县志》也有“冢甚高大,上有庙数楹,无碑志”的记载,但是现在只剩下一座荒冢。
梁王冢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古代
墓葬遗址,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起使
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魏惠王在位期间,政治上迁都大梁,魏太子申便是梁王长子。《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曰“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梁惠王东征
齐国战败,其长子太子申被俘后战死。
据《旧县志》记载“冢甚高大,上有庙数楹,无碑志”,上面没有石碑,还有几间庙,很是高大,根据《济南市志》记载,遗址高出地面4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遗址顶部和边沿断面处,均有古建筑遗址、遗物暴露。直到现在只剩下一座孤冢。
梁王冢位于中国
山东省商河县郑路梁王冢村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20公里。村在西北500米处,北与前进河相邻。
梁王冢呈狭长椭圆状,土质深灰色,结构紧密,遗址顶部和边沿断面处,均有古建筑遗址、遗物暴露,多为鬲足、鬲沿、瓦片等。质地为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火候较好。鬲足高矮不等,口沿有圆唇外侈和方唇外折两种。纹饰为粗、细绳纹及网纹。冢南端距地表1米处,有一灰坑,深约2米,内含鬲足、兽骨等物。据有关专家鉴定,此冢系
春秋以前的遗址。
每年的农历
上巳节,梁王冢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庙会期间,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还会有各种商贸活动和娱乐休闲。
2013年10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有关规定,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梁王冢已被
山东省列为省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3月31日,郑路镇党委书记路来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郑路镇准备投资12亿将梁王冢打造成特色鲜明、活力四射的民俗文化风情园。旨在对两千多年历史遗迹的开发保护,满足群众民俗文化的需求。
相传,
魏惠王长子战死之后,本欲将其葬于
泰山南麓,时值著名的阴阳五行家
邹衍路过,知情后劝其把太子葬于此地,但须从东海之滨运黑土至此堆积成冢,此处乃
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的娘家,只须在冢顶修一
泰州泰山行宫,上设一玉皇顶,其灵气可通泰山,到此冢如至泰山,且在冢东南凿一深井。深井与
东海相通,须用二十八块青砖(与天上二十八星宿相应)修井口,与天井正对,无论旱涝,井水不涸。庙上有
天然野生灵芝,必用此井水浇灌,方有药用,百病皆治。据史载,每年
上巳节,此井为来梁王冢庙会的数万人供水,旱而不涸,涝而不溢。使此井水做的豆腐,洁白如玉,香嫩可口。从
战国筑井已两千余年,流传至今。
相传,6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
商河县梁王村、小贾家村等周边多个村庄突发一场
瘟疫,不论男女老幼,强健与否,一旦染上,则口面血紫、腹胀滞气,无一幸免。一时人心惶惶,众人惊惧,寝食无安。当地名医束手无策,官府亦一筹莫展。 三月三日 ,忽一身着素衣、腰系红丝,手执白拂尘,鹤发童颜的老太太来到病人家中说“村后梁王冢,上有无根圆形异草,可医此病”。言罢,朝巨冢方向飘然而去。患者家人随即召集村人前往梁王冢,遥见老太太屹立冢顶之上,面朝正南。及众人爬到冢顶,老太太已踪影皆无。只见一条形黄色神符横卧冢顶,上书“
碧霞元君在此”,一圆形
无根藤压在符上。众人乃悟是
泰山奶奶显灵,遂朝正南泰山方向叩拜,取
逐风草属回家服用。不几日,各村
瘟疫皆除。
梁王冢遗址是
郑路的历史文化,在
商河县历史文化传承中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河县政协副主席张元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