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成桥,又称通惠桥或
便行桥,位于
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这座桥梁始建于
清代康熙,是连接宣化府至大同府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防御蒙古部落南下入侵的
九边重镇之一。双成桥由东西两座桥组成,其中西桥因地理位置特殊,多次遭受洪水破坏并重建。
双成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作为北方游牧部落开展茶马布匹等边境贸易的主要渠道之一。到了清朝,它成为了京城通往北方乃至
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传,便行桥和东桥是在1826年由水桶寺村村民曹弼出资兴建的,以解决当地沟深坡陡导致的交通事故问题。曹弼及其母亲因此被当地人视为行善积德的典范,并在1890年的《天镇县志》中得到表彰。
双成桥的西桥是一座单孔敞肩
石拱桥,采用石碹桥拱和砖砌桥身,桥面铺设石材。桥面上刻有“便行桥”的字样,并设有石板栏杆,共有21对石柱,每根石柱顶端均雕刻有一只
石狮。东桥则较短小,长度约为6.67米。
如今,
便行桥主要用于村内的通行,而东桥已成为大(同)张(家口)公路的一部分。
便行桥和东桥是1826年(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动工修建的,是水桶寺村曹弼筹措的银钱,他为县生,外号曹百万。修桥前,沟深坡陡,常出车祸,人畜伤亡惨痛。曹的母亲因病许愿,立誓修桥祈福。曹于是竭尽全力修桥。整整三年多,花银子一揽筐也多,修桥初,正是他四十二岁时,所以石栏杆正好21对。每个狮子,都面向桥面的中心石。这块中心石,还有个传说。桥修成铺石面设计好后,曹弼在上游不远的沟畔度量好了一块青石,和石头地的主家商量,贵贱也不卖。这年发洪水,把这家地的沟畔冲毁一大截,那块大青石也被洪水冲到便行桥口,留下来。曹弼用尺寸一量,正是那块青石,人们说:人不帮天帮来!桥修好后,他在大桥购置18亩耕地,盖一处土房院,专门守护双成桥。修桥补路是行善积德的善举,曹弼和他母亲受到县人旌表。1890年(
光绪十六年)《天镇县志》记载,县城东街县衙旁的忠义孝悌祠内供奉的十七人中就有曹弼,岁时节庆,受县人公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