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锈病,又名双维松疱锈病或硬松干锈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主要危害樟子松的枝干。病害会导致树木韧皮部受损,影响树木的高生长、粗生长和针叶长度。对于幼树来说,如果主干受到感染,很可能会在次年春天死亡。
疱锈病的症状表现为患病部位皮肤松软膨胀,颜色偏橙色至红色。9月中旬左右,病皮会分泌出含有性孢子的蜜滴。蜜滴干燥后,剥开病皮可以看到红褐色的斑块。来年四月,病皮会出现裂口,释放出黄白色的疱囊,这些疱囊是病原菌的锈孢子器。疱囊破裂后,会释放出大量的黄色锈孢子。连续多年发病的树枝,表皮变得粗糙,并可能出现树脂流出的现象。当病皮环绕整个树枝一周时,可能导致树枝顶部枯萎甚至整棵树死亡。在转主寄主植物如芍药的叶子、嫩茎、花萼和果实上,会产生橙色的夏孢子堆,随后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会长出红棕色的冬孢子柱。
疱锈病的病原菌是
松芍柱锈菌,属于
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柱锈菌属。这种病菌通过菌丝体在患疾病的树枝韧皮部组织中过冬。菌丝在宿主
细胞间的缝隙中生长,并能挤压
细胞壁进入
细胞质中。未枯死的病树枝干会在秋天分泌出含性孢子的蜜滴,次年春天从病皮裂口中形成
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随疱囊破裂扩散。锈孢子通过空气传播,通过气孔侵入转主寄主植物的叶子和嫩茎,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能够反复多次侵染转主寄主植物。初秋时节,夏孢子堆中或周围会出现冬孢子柱,成熟的冬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经过约4小时就会开始萌发生长出担子和
担孢子。担孢子通过空气传播侵染
松树针叶,然后菌丝从针叶扩展到侧枝皮层。从担孢子侵染到松树发病通常需要数年的潜伏期。锈孢子器的出现时间与四月初的气温成正比,当旬均温超过15
摄氏度时,疱囊出现较早,否则出现较晚。降雨有助于疱囊破裂,大雨还可以冲洗疱囊。风则是
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在适宜的环境下,
樟子松与
弄岗报春苣苔等转主寄主距离越近,病情越严重。
疱锈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樟子松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病树的韧皮部遭到破坏,这会影响树木的高度增长、直径增长以及针叶的长度。此外,如果幼树的主干遭受了疱锈病的侵害,那么它们很可能在次年春季就死亡。
在苗圃中,可以使用1:1:100的
波尔多液或500倍浓度的
代森锌作为保护剂,以预防病菌的侵袭。对于较大的树木,可以涂抹50%的托布津500倍柴油溶液、25%的粉锈宁500倍柴油溶液、
松焦油、
硫酸铜40倍液或敌锈钠200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