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谷星表是由
欧洲航天局(ESA)通过依巴谷
天体测量
卫星(Hipparcos)计划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重要星表。该卫星于1989年8月发射,1993年8月结束任务,历时四年,主要用于测量
恒星的
视差和自行。依巴谷星表得名于古希腊天文学家
喜帕恰斯,他在天体测量方面有着卓越贡献。
依巴谷星表是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计划的主要成果。该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依巴谷实验”旨在对12万颗恒星进行五项天文测量参数的精密测定,精度达到2至4毫角秒;“第谷实验”则是针对额外的40万颗恒星进行测量,尽管位置精度略低(约20-30毫角秒)。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制作完毕,并于1997年由
欧洲航天局发布。这些星表的数据被用于编制千禧年
星图,其中包括了数百万颗亮度可达11等的
恒星以及数千个非恒星
天体。然而,对于喜帕恰斯卫星测量数据中存在的系统误差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区域约为1毫角秒的问题,直到2004年仍未得到解决。此外,利用喜帕恰斯卫星数据计算的
昴宿星团距离较之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短了约10%,这一争议也尚未平息。
依巴谷星表第二版是目前最为精确的科学数据集,包含了120,313颗恒星的信息,极限星等达到了13等,精度高达千分之一弧秒。相比之下,第谷星表列出了超过1,050,000颗
恒星的位置信息。依巴谷星表提供的数据不仅限于赤道坐标、自行、
星等、光谱类型、颜色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了
视差、径向速度等重要参数。这份星表因其丰富的高精度
天体位置和测光数据而广受欢迎。同时,还附带了有关
变星、
双星和
聚星特性的数据,以及
太阳系的天文测量和测光数据。星表提供了一种便于印刷和机器阅读的形式。
依巴谷星表的应用实例包括
星图的编写过程。具体步骤包括读取星表数据、坐标转换、投影绘制以及最终的星图展示。在编程过程中,可以使用libastro和pgplot等软件开发包。其中,libastro是
Linux平台下的知名天文开源软件Xephem的一部分,由Elwood C. Downey开发,支持
c语言编程,专注于
天球坐标的天文计算。而PGPLOT则是由
加州理工学院的T.J.Pearson等人开发的免费图形库,适用于
Fortran、C等多种
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天文领域。这两种
软件包都允许开发者在其自定义程序中轻松调用相关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