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侗寨
贵州黔东南榕江县栽麻镇下辖村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栽麻镇,距县城23公里,居住着308户人家,1319口人,大利侗寨于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利侗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于201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百村计划示范村寨,大利侗寨借助2013年大利村文物工程项目,积极实施农家乐发展相关政策,对大利侗寨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同年,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2月,大利侗寨被纳入第一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侗族人爱护水资源,形成人文与自然精神并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通过“侗族大歌”这种音乐的形式传承文化,通过戏曲的神话等故事来传承文化精神。这种传统的“侗族大歌”蕴含着当地居民热爱美好生活、邻里相处和睦、豁达乐观等丰富的精神内涵。
历史沿革
大利侗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2年12月,大利侗寨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利侗寨借助2013年大利村文物工程项目,积极实施农家乐发展相关政策,对大利侗寨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同年,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利侗寨入选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同年4月,大利侗寨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首批启动整体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全国51个古村落之一,并且于同年12月29日正式启动了该工程项目。2019年12月,大利侗寨被纳入第一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地理环境
位置
大利侗寨的地理位置处于低山峡谷区,寨址坐落于两山之间的谷地,村落于弯曲型河床的阶地处建设发展。大利侗寨距县城23公里。
方位布局
大利侗寨选择了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水稻耕作和进行渔猎、采集、染织等生产劳作的山水平坝区域。
水利环境
大利侗寨是一个典型居河流两岸型侗寨。子河横穿寨而过,并在大利寨西1.5公里处形成三叠飞瀑。瀑高40余米,每叠10余米,最下一叠豁然开朗,宽约8米。子河由于其优良的水质条件成为侗寨的主要水源之一。Ⅲ侗寨中水源分布广泛,除子河作为主要水源穿寨而过外并有6口水井分布于村寨四周。整个村寨由6口水井形成的6个水渠网络与穿寨而过的河流所形成的水渠网络相互渗透。
建筑特征
传统侗族民居
大利侗寨和肇兴侗寨相同,都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建寨模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用地条件有限、用地高程整体从河边起逐步提高,为满足地形的变化以及尽可能多的创造使用空间,传统侗居建筑因地制宜,与地势相结合,使用干阑式建筑类型。干阑式建筑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古古村落中主要的建筑形式,底层使用柱子把建筑托起后形成架空空间。
建筑构架体系
大利侗寨中民居多采用上下串通的穿斗式整体框架木构体系,侗族称其为“整体建竖”。一般为“五柱七瓜"木构架,是悬山式屋面两山加披檐形成与歇山顶相似的形式,屋面覆以小青瓦或杉树皮,木楼以三开间为主,也有五开间的实例。
建筑装饰
大利侗寨的民居基本保持了侗居最质朴的装饰风格。工匠对每一栋木楼的施工都用一套严格的“规范”与流程。古朴的侗居装饰的部位是在吊廊、吊厢的“吊柱"的柱头,挑枋与穿枋的外露部分,以及屋脊部分。
开发与保护
开发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在交通、休闲娱乐设施、旅游公厕三个方面。一是完善大利侗寨交通设施,合理规划内交通和外交通。提供榕江直达大利旅游运营车,增加榕江与周边城市的高铁线路以扩大游客市场;增设停车场缓解停车位供应不足的问题。二是增设特色项目。
保护
大利侗寨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有较好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居民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未商业化。但是目前很多民居建筑损毁较为严重,有的吊脚楼由于底层架空立柱支撑不足,改用砖砌成墙,甚至有新加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与古村风貌不符。在建筑的保护上,应对支撑木结构进行修缮维护,拆除与原本风貌不符的加建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应加强传承并建立保护机制。
人口
大利侗寨共居住着308户人家,1319口人。
语言
大利侗寨的主要语言为侗语,侗语是以贵州榕江话为侗语的标准音,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
文化景点
大利侗寨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古水井等众多古建筑群。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侗族三宝”之一的鼓楼立于大利侗寨中小山包上,为九层,外观雄伟,造型独特。
相关事件
2023年2月4日,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传来阵阵歌声,从该侗寨走出的第一个女研究生杨登回到家乡,在寨子里举办毕业音乐会。音乐会的主人公杨登出生在大利侗寨,从小喜欢侗族音乐,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杨登回乡举办毕业音乐会,与相邀而来的侗族文化传承人一起向大家表演侗族音乐。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
方位布局
水利环境
建筑特征
传统侗族民居
建筑构架体系
建筑装饰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保护
人口
语言
文化景点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