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秉衡
玉器艺术家
潘秉衡(1912年3月-1970年8月),玉器艺术家,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固安县。自十四岁起,潘秉衡便开始从事玉器雕琢工作。在三十年代,他致力于薄胎玉器的研究,并成功发明了套料取材法。后来,他又研究出薄胎压金银丝嵌宝石技艺(“金镶玉”),成为我国玉器工艺史上的创举。1970年8月,潘秉衡不幸逝世。
人物成就
潘秉衡在传统薄胎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胎薄如纸的玉器。他还改革在玉器上镶金丝、嵌宝石的传统技艺,攻克了该项工艺原来不平不牢的缺陷,使之成为著称于世的绝技,也因此赢得了“金镶玉”的美誉。1960年中国美协为其出版了两册《潘秉衡琢玉画稿》,开创了我国手工业艺人著书立说之先例。潘秉衡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作品多被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人物经历
潘秉衡1912年3月出生,12岁离开故乡随父亲到了京城。潘秉衡的父亲在王府里当差,潘秉衡也因此能在王府里看到许多晶莹剔透的精美玉器,于是对玉器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时,父亲将他送进玉器作坊当学徒,拜吴梦麟为师。潘秉衡好学,那时候他还随清末如意馆画师郑一珂学绘画,随象牙雕刻师王彬学过牙雕人物设计。开始了他的从事玉器雕琢工作。
19岁时,潘秉衡名噪一时,在行业脱颖而出是在他出师后的第二年。一天,有个姓穆的玉商,拿来一块40厘米,约100公斤重的碧玉厚料,要求加工成1个方形的玉玺,4个整底的茶叶罐,4个花,共9件玉器。这在琢玉技术上叫做“套料取材”,工艺难度极大,因为“伤了一个就损了一窝”。当时穆氏跑遍京城大小作坊无人敢接,潘秉衡却答应下来,不但做出点名要的9件活,而且还多出了一件花瓶,一时轰动整个京城玉界。1931年的一天,京城有家玉器铺进了块上乘的碧玉,欲雕琢成一件“碧玉牛”。活儿快完了,玉匠不慎将牛的后腿从大胯处折断。作坊里的人都傻了眼,这可怎么向掌柜交代。玉匠急忙找到潘秉衡,寻找解救方法。潘秉衡仔细考虑后说:“我让你这件掉腿的牛更值钱!”半个月后,玉匠忐忑不安地来拿“碧玉牛”,但见牛腿不但接上了,浑身还布满了牛毛,出落得栩栩如生,根本看不到修复的痕迹。玉匠大喜过望。交货时,掌柜多给了20块大洋,并将《碧玉牛》视为乾隆工,要价高出十倍。于是,业内有了“琢牛布毛,升值十倍”的故事。
1934年,潘秉衡制作的碧玉方和花觚在日本名古屋市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5年,潘秉衡荣获首批北京“老艺人”称号。1956年的一天,潘秉衡所在的合作社进了块屋瓦形状的碧玉,这是别人已经取走好料后剩下来的边角下料,谁见了都摇头。潘秉衡拿去反复斟酌,因地制宜地把稍厚一点儿的部分雕成人物,瓦状的部分雕成粉墙,成功创作出中国玉器史上第一件群像组合作品碧玉——《待月西厢》。
1957年应聘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负责首都玉器行业的设计和技术指导,同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62年中国美协举办“潘秉衡琢玉展览”,这是中国特种工艺史上第一次为艺人举办个人展览。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稿》。
1970年8月潘秉衡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主要作品
“珊瑚龙凤壶”“白玉蕃作薄胎炉”“白玉压金丝嵌宝对瓶”和“白玉薄胎葫芦形空提梁”等。在巴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纽约、日本东京、名古屋市展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成就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