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地下溶洞——青龙洞,象一座奇异非凡的地下宫殿,隐没在
盐边县江西乡苍蒲村的青龙山下。在青龙洞附近,便有几股终年常流不断的地下水。其中有一股桶口粗细 的泉水,被引人环山水渠.人们谓之“龙泉圣水”。在洞内,至今还隐约可见岩溶形成的“龙”体,有头有尾,有影有甲,那就是
青龙。据当地老乡说,这个洞可通
云南省华坪县永兴傈僳族乡。有一年,当地有七个大胆的人自告奋勇去探洞,在洞中整整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走出洞口。
攀枝花市青龙洞飞
钟乳石石头上滴着水珠,一闪即逝。脚下,丛生的石柱,正和大厅顶上的石柱交错,彷佛两军对垒,刀枪相逼、环视 左右,石壁上的“海石花”、玉笋奇岩,蔚为壮观。石壁脚下,还有无数洞穴通向四面八方。置身“龙宫”,还可以聆听奇异美妙的乐曲,远远近近,滴水声此起彼落,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真如古诗《
琵琶行》所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体味着这些梦幻般的音符,顿使人感到心旷神恰,飘飘欲仙。
在阳城西北40公里处有一座青龙山,山的半腰有个洞叫青龙洞。青龙洞是个古洞。早在明代中叶,著名剧作家
汤显祖曾到洞内游览,他写下七绝《洞仙》一首:“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绎气属
翠青蛇;中开百尺
仙人掌,摇漾金光落
紫霞。”诗中描述
茅山华阳洞的深色雾气是由青龙洞的龙所吐出,可是两洞相逢;而青龙洞中有 百尺高的仙人掌,金光紫霞摇漾在这神仙洞府。
比汤显祖更早,溧阳才子
马一龙于
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初九,带头弟弟、侄儿和学生重游青龙洞,他写的《青龙洞记》详细记叙了游览过程:洞是石头裂开天生而成,洞口似寿桃,洞内怪石嶙峋,千奇百状,有的象削尖的
玉石,有的象
荆棘门户,有的似刚摘的鲜花,有的似树立的丹碣。越往里走,景物越奇特。洞内怪石象石床栅栏,象此踞龙腾,平整处象棋,火红处似高梁,黑色的是卫士,纯黄的是美酒。在洞中开阔处环顾,鸾凤在四周飞翔,
北斗星在星空闪烁,烟雾缭绕,积云遮蔽,藤蔓倒垂,泉流淙淙。又有千尺深潭,似通九泉之水。
马一龙在二十年前曾在青龙洞里住宿,他请石工刻下“奇石”、“龙洞”和“会仙馆”等七个大字,还凿下他即兴作的诗一首。故地重游,石壁上仅留“会仙馆”三字。他认为洞中石纹似龙鳞,
委蛇盘曲,象龙之形,故洞得名。
时至
清代顺治,
溧阳市的状元郎
马世俊游历青龙洞,写下长诗一首,描述所见所闻。不知何年何月,天雷击破山壁,形成了青龙洞。石壁上的条条黑影,好似疾走的龙蛇。打量幽深的洞口,象要夺人魂魄。洞中滴水之声不绝于耳,象兵器相击,又象丝竹之音。奇石似虎似象,似鹤似。
传说早在几百年前,青龙洞的香火十分鼎盛。百姓们无论红白喜事,只要事前到洞内敬上几柱香后,洞中 遍地生就的“石碗”便会轻轻取下,借出来用。初听"青龙洞"的人,又多了一个
溶洞。其实,从
明朝初年开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这块风水宝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台楼阁。建还建得奇,几十座靠崖连洞的古建筑都集中在中河山腰宽40米、高低约60米,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间,祠庙、道观、学堂、
会馆构成了"
青龙洞古建筑群"。远远望去,恰似一幅悬挂在
舞阳县河畔的山水长卷。后来,有一些爱贪小便宜的人有借无还,得罪了
攀枝花市青龙洞的神仙,亵渎了神明,从此,洞内的”石碗”不但再也借不出来,而且进去借碗的人也没有出来,以后也就没有人敢进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