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北1.5公里的金牛镇白羊村西400米的桑园河东岸,遗址高出河面6米,现保存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
中国西南地区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经碳14测定,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050±10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165±105年)。从遗迹和遗物可推断出白羊村遗址已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而衰、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萌芽的变革阶段。
自1973年至1974年及2013年至2014年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等。这些发现对于研究
长江上游地区的葬俗、古代人类的文明进程和
云南省原始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5月25日,白羊村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春季,当地村民在改造农田时首次发现了白羊村遗址。随后,
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揭露出面积达290平方米的文化层。2013年10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其他高校的考古专家再次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
1973年至1974年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29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5米,分8层,2至5层属晚期,6至8层属早期。在发掘区内发现了房屋建筑遗迹11座、火塘14个、窖穴48个、墓葬34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粮食粉末等遗迹、遗物。白羊村遗址1973年至1974年第一次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牙器等,出土器物1800余件。
2013年10月中旬至2014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堆积厚度约5米。此次发掘,共清理遗迹1200余个,其中灰坑242个、房址18座、土坑墓17座、瓮棺葬5座、火堆11处、火塘4处、灶1处及活动面、大量柱洞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出土陶片1200余件,小件器物456余件。大量的石器出于中、晚期
地层和遗迹中,多磨制,以斧、锛、凿、镞、刀、镰为主;陶器以釜、罐类为主。
大量的石器出于中、晚期地层和遗迹中,多磨制,以斧、锛、凿、镞、刀、镰为主。晚期陶器以釜、罐类为主,有圈足器、带流器;中期陶器器型丰富,以侈口罐、折沿罐、敛口钵为主。有少量大口径、厚器壁的陶片,出现大量磨光陶片,纹饰陶片数量增多,以磨光线条纹为特色,另有大量由蓖点纹、梯格纹组成的几何纹饰、刻划交叉线纹、戳印点线纹等,有少量细绳纹、圆圈纹、乳丁纹等;早期陶器以侈口罐、小口罐、折腹钵为主,有较多敛口器、卷沿器等。陶片多内外磨光,纹饰精细、复杂,纹饰中磨光线条纹少见,以压印蓖点纹、梯格纹(点线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多,另有较多刻划纹、少量附加堆纹、细绳纹等,部分器物口沿唇部饰锯齿纹,刻划纹多施与器物颈、肩部,点线纹多施于上腹部,或至口沿。虽然胎壁较厚,火候较低,但不同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尤其是手工制造的夹沙褐陶,证明了先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制造生活器物,并且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成果。
白羊村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500年。遗址的先民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与饲养家畜的社会经济,过着定居生活,建造了原始的房屋,且形成了较小的村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而衰,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萌芽的变革阶段。白羊村遗址是
洱海区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
长江上游云南境内新石器时代保存较为丰富,为数不多的重要遗址之一。遗址上出土的遗迹、遗物丰富,文化特征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代表性。遗址上发现的葬式特殊,如无头葬、断肢葬,对研究长江上游地区的葬俗和古代居民的文明进程具有很高价值。遗址中出土大量碳化稻谷,对云南稻作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实施白羊村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将对及时抢救和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整理、研究、展示历史文化遗存,传承
宾川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展览、
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工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