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梨园村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西村恢复原村名秀家,本村遂称东梨园村。东梨园村位于
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48′。东与西苇园头村相邻,西与秀家疃接壤,南与小纪村隔山相望。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0公里,隶属
小纪镇。
明末清初,
纪姓来此建村定居,因村处白沙河北岸,故命名河北村。清
康熙(1662-1722年)
徐姓来此定居。后因事触犯朝廷,徐家兄弟五人有四人逃走,唯有
徐福因残疾躲在梨树下逃生,遂改村名为梨园村。后有陶、潘、于、白、鞠、吴等姓相继迁入。解放后,本村与鞠家庄、秀家疃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称梨园村。全村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公顷。2002年,全村212户,706人,有徐、鞠、于、吴、纪等姓,均为
汉族,其中徐姓人口较多。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东梨园小学。1943年成立东梨园完小。1968年,村集体投资重建新校舍。1985年,村里再次投资在村东建新校舍。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50公斤左右,只能吃半饱。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运输车辆50余辆,摩托车30余辆,电话110部,电视机200台,电冰箱20多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村集体规划街道、房屋建设,并整修了连村路和环行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集体福利1969年,村合作医疗站成立,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50%,病重住院费报销50%。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5年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3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6年,集体投资建自来水厂,村民免费用上了自来水。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徐梅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当年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8人,参加了万人讨伐
赵保原战斗。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3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27名。先后有鞠勋、徐正山、徐民山、
徐梅山、徐香山、徐正山、徐常山、
徐达、徐见山、徐常山、徐希元、徐茂松、徐希杰、徐片山、徐泉源、徐长青任党支部书记。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徐梅山、于九登、徐常山、鞠民、徐顺山、徐见山、徐茂松、徐希义、徐希波、徐泉源、徐长青、徐希友。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徐长青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徐希友当选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