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
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又由于她不倦的努力,棋琴书画无一不通。陈妙常的琴声,常能吸引很多宿住女贞观的客人。
人物生平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穿着宽袍大袖的
张孝祥是
淮南西路人,
进士出身,当年奉派出任
临江县令,一路溯江而上,到达临江县境的青石镇舍舟登陆,夜宿镇外
山麓的女贞庵中,准备歇息两天,然后走马上任。
正是初秋季节,入夜月白风清,张于湖步月花间,忽闻琴声铮铮琮琮,循声走去,转过假山丛树,不觉眼前一亮
于是,
潘必正就问陈妙常:“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
皈依佛门,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一日晨起,潘必正兴致勃勃地踱往东厢去找妙常女尼,说是夜来填词一阙,烦请斧正。陈妙常接过松花笺,只见上面写道: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
陈妙常不觉大为欣赏,从此也就对这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两人开始经常谈诗论文,弈棋品茗,彼此也就快速地熟了起来。熟就不拘常理了,
潘必正也就能够经常登堂入室,进入陈妙常的禅房。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了陈妙常夹在经卷中的一阙艳词: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潘必正看后,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闭目
冥想,一幅松风夜静、青灯明灭的深宵画面,展现在眼前: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胴体,翻腾于无尽的苍茫里,那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还以为她的情感防线,是何等的坚实而难以突破呢?原来却是如此!于是展纸濡毫,也填词一阙: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这词填下后,就放在陈妙常的案头,陈妙常看后,埋怨
潘必正枉读四书五经,不该逾越礼法而填写淫词!潘必正便单刀直入地讽刺道:“出家人都‘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了,读书人难道就不许问问‘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吗?”陈妙常顿时羞红满面,低头怩道:“你怎么偷窥他人词稿!”但既然秘密被戳穿,陈妙常的防御阵线上,乍然露出一个巨大的缺口,潘必正乘机蹈隙,于是一举攻占了爱的城堡,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就成了潘必正爱的俘虏。不只是投怀送抱,而且夜夜缠绵于禅榻,在阵阵梵听寺钟声中,那修身养性的地方,成了谈情作爱的所在。
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浓,几度春风过后,陈妙常已是珠胎暗结。一日,
潘必正见陈妙常愁容满面,珠泪盈眶,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了过来,上面写道:
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
见茶饭不常似病,终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
潘必正看罢。不禁大吃一惊,当天便赶往临江县城,准备到药铺配一帖堕胎药,先解决目前的困境,以免当众丢人出丑。继而一想,即便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一劳永逸之计,为了釜底抽薪,决定与老友张于湖商议之后再作计较。
潘必正见了张于湖,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结论是务请老友设法成全。
张孝祥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
潘必正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惊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
昆曲《
玉簪记》家喻户晓。
婚姻
南宋时潘必正,其父在官时,曾给他和陈某之女娇莲订婚,以后两方消息隔绝。金国十六年,娇莲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乱,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改名陈妙常。这时,
潘必正已是
举人,赴京
会试落第,羞于回家,就寄居在他
姑母主持的女贞观里,因此得和妙常见面,互相
爱慕。事情被观主发觉以后,立逼着潘必正往京都赶考,企图把他们二人隔离开。等潘走后,陈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别,赠物订盟,忍泪而别。
后来潘必正考中了
进士,荣归故里,才知道他的父亲曾经代他订过婚,原来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陈妙常,于是迎娶
过门,结成夫妇。
参考资料
陈妙常.iask.sina.com.cn.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