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韬
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家
杨韬擅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作品涉猎雕塑、装置、影像、架上绘画等不同领域。他将中国传统造型赋予了当代的国际化的语言表达,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作品被外多家美术馆、画廊、公共空间及个人收藏。
代表作品
杨韬的主要作品有雕塑《童年英雄》、《控制》系列、《一切引导人民》、《欲望之上》、《盛装
暴力》、《我的盆景》;装置《平行》;油画《大风景》、《遁》系列等。
艺术评论
同时,这些“转化”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全球处境与被阐释的面向而言,实验性与实践意义都尤为重要与及时,如何将中国艺术(文化)的传统再一次置身于冲突激烈的全球政治及文化背景中产生全新的对话与交流,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巨而宏观的议题。”
——董冰锋(策展人/伊比利亚美术馆馆长)
艺术评论
《关于杨韬作品的对话》,作者:董冰峰(策展人,伊比利亚美术馆馆长)
《欲望之上:谈杨韬的雕塑近作》,作者:高岭(策展人)
《自我虚构及演给自己的“戏剧”以及意义:关于杨韬的作品》作者:郭晓彦(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席策展人)
展览经历
个展
2014年 《什么 或许 沒有》个展·北京侨福芳 草地展览馆
2012年《密码 礼堂》 中国·澳门
2012年 《留白》 中国·北京
2011年《绝对零度》 中国·北京
2010年 《白白的8760个小时》 杜塞尔多夫足球俱乐部(德)
2009年 《天光》装置与雕塑 新加坡
2008年 《一棵植物的旅行日记》 巴黎(法)
2007年 《每一天》当代艺术展 瑞典
2011年 《书写的10种结果》 中国·北京
2009年 《产生》装置与雕塑个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虚拟的坦白》新北京画廊雕塑个展 中国·北京
2006年 《前社会主义》 雕塑个展 中国·北京
1995年 《河西兔子》当代艺术展 油画个展 中国·北京
联展
2012年《FINE ART A SIA》 中国·香港
2011年《Art北京》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11年《空》当代实验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10年《Fat art》中外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9年 《迷宫Ⅲ:危险关系》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9年《姿态》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9年 首创国际艺术作品展 中国·北京
2008年 《舍末问本》当代艺术展 平遥县
2008年 《迷宫II:调性/无调性》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异样·多样》新纪元青年艺术邀请展 中国·香港
2007年 《迷宫》当代艺术邀请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放大》平遥国际摄影节当代艺术展 中国·平遥
2007年 《脱域》 798千高原画廊中国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八美涂》中国当代影像文献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沉·溺》当代艺术展 中国·广州市
2005年 《留守》北京国际艺术营废墟展 中国·北京
2001年 《合谋— 呼吸》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1999年 《出世》油画艺术展 中国·北京
1994年 《乱世的呻吟》艺术展 中国·北京
作品图册
• 《欲望之上》------艺术家设想了一个剧场的结构,用个体扮演各种身份,这些人虽身份不同,但面容体型一样,充满了欲望和空洞的满足感,是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角色——看似各有自我,其实整齐划一,是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精神世界陷入空虚的集体写照。
• 《盛装暴力》------艺术家将原本充满暴力意味的兵阵转换为游戏化的对抗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物质感和娱乐化状态,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对斥,以及随兵器、阵型而来的视觉震撼,是艺术家试图将人们对作品背后的意义询问,拉回到对作品视觉形式本身的感受上,在探究仪式美学的同时达成作品与观者及创作者三者的交互关系。
• 《平行》------杨韬将中国传统塑像佛像作为媒介,用平行划分的方式改变原本维度与时间性的状态,在平行中抽取与现实相悖的部分,原本立体佛像被丝线平行切割后视觉上呈现出来平面化的错觉,这是艺术家近几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结果。
• 《我的盆景》------具有金属质感的“盆景”系列取意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约束与控制的题材符号,这些盘根错节或扶摇而上的姿态,喻义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修饰强烈的“超自然完美”内涵。
• 《童年偶像》------杨韬在雕塑语言的实验中,除掉雕塑的纪念感,而转为一种玩偶方式的参与感,用卡通化的方式改变了英雄造型的传统要素。
• 《控制》------一切在节制之后变得更有力量
展览跟踪
《杨韬:打破四白落地的压力》
作者:王隽
在接近顺义区何各庄村壹号地艺术园D区,艺术家杨韬在璃墟国际艺术中心的二楼等待朋友们的到来。7月中旬的傍晚,暑气稍减,不远处的赛特奥莱聚集了许多购物的年轻人,但他们不知道,往前不远处,有一群小有名气的人正在向杨韬的展览聚集,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导演彭浩翔,刚刚因《神探亨特张》从文人跨界为“双榆树影帝”的《读库》主编老六(张立宪),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当前最受关注的新闻主播赵普
杨韬是70年代生人,他擅长用不同的艺术媒介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次的《留白——杨韬作品展》算是十几年创作的一个集中呈现,坦诚地用作品交代了一个艺术家的心态转变。展览历时三个月,作品包括了雕塑、油画、实验绘画、装置,分别以“平行——唯独的相似与消失”、“遁——逃离的呈现”、“束——不可思议的拓扑现实”。
这第二章,艺术家摒弃了色彩的纯白色油画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出丰富的内容,这也是他所希望的,“将更丰富的层次交给自然的光线”;而最吸引观众驻足的,则是由雕塑、装置、实验绘画构成的第三章,这个系列有曾经颇得学术界与收藏界关注的代表作《欲望之上》,也有这两年的新作品,艺术家希望在“无序的状态下重新排列这些拓扑表象,呈现出无线繁荣伴生的另一种紧张状态”。
有意思的是,杨韬并不拘泥于将某个系列的全套作品都展现在一起,比方说有一组阅读状态的雕塑《坦白》,他做了不同的人与书的距离,按照常规的布展逻辑,应该是整体呈现的,但他这次只放了一个小人,手背在身后看放在地上的书。这样的布展方式也会引起误读——一些观众误将这件作品与文革反思联系在一起。但艺术家本人对误读只是笑着解释了原意,倒并不担心。
看过一些雕塑展的人都会对《坦白》里的人物形态感到熟悉——肥胖的躯体与瞿广慈的《胖天使》有形似的部分。杨韬对此疑问并不避讳:“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那一代人对胖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憧憬?时代在我们身上还是有烙印的,吃不饱的年代,胖子就是幸福的体现。但是,雕塑的形态是非常细致的,大体上可能接近,但细细去看,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表达的概念也不同。这个差别你可以在作品身上自己发现。”
时代的痕迹还发生在连环画人物上。杨韬将小时候喜欢的连环画人物作为自己创作的模版,用当代艺术的语言将他们二度创作出来,但却割舍不掉儿时的欢喜之意。
这是个特别的展览环境,不像我们熟悉的“白盒子”似的画廊,也不似一些稍大一点的艺术机构拥有高达十米的开阔视野和天窗带来的太阳光。“白盒子”的历史不算太久,追溯起来,首创当是艺术商人萨奇。他曾于1985年将自己的画廊建于伦敦圣约翰林区界限路,这个屋子改建自油漆工厂,内部纯白的空间为当时的创举,现 在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的典型设计。
细心的观众能看得出,杨韬的作品并不适合在一个纯白的空间里展出——雕塑本身就通体纯白,一些油画亦是如此。用杨韬自己的话说,他觉得四白落地压力太大,有让参观者产生畏惧或退却的可能——这的确是真的,西方一些顶级画廊的纯白极简设计已经在使用中达到了令非藏家的路人退却的效果,画廊主对这种特意营造出来的冷冰冰非常满意。
璃墟显然不是一个专门为了展览而设计的空间。
在26个月的创意与建设之后成为一个被分割开、却又彼此连接的空间,它更像是一个沙龙场所。唯一相同的是,它也拥有充沛的自然光线,外加一个下沉的小剧场,或者你可以称它为小音乐厅——这让杨韬的作品展与一场室内音乐会的相遇成为可能。
璃墟国际艺术中心室内乐团在下沉的音乐厅里为观众们演奏了阿斯托尔·皮亚佐拉的《夏》与阿诺尔德·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夏日傍晚的音乐会,单听这几个字就万分美妙——在演出结束后,漫天洒落的玫瑰花瓣实在惊喜,在此度过的周末时光是相当愉悦了。
《杨韬:创作一种无威胁的冲突》
作者:刘一龙
梳理或研究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启蒙教育往往是难以绕开的一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风格强烈的宣传画、布告栏,周围的传统建筑及宗教造像,以及跟着长辈画电影招贴的绘画启蒙经历,都构成了艺术家杨韬儿时丰富的视觉环境,“我是在一个废弃的珍宝堆中长大的,当时扔在垃圾堆中的物件,任何一个拿到今天都是价格不菲的艺术品”。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叛逆的时候,不顾家人反对,杨韬与几个伙伴毅然选择了赴京报考美院,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求学过程,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谈起当时,杨韬仍是满脸欣慰:“曾经让你难过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苦难也是对人生的历练。”
大学阶段,认为绘画高于一切的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油画作品、各种风格的碰撞以及各种思想的交锋。随着学习的深入,艺术家开始接触绘画之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雕塑、装置、影像,这些新鲜的事物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力,但真正让杨韬决定暂时放弃绘画的,是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油画作品,当看到培根作品时产生的震撼,彻底决定去试验多种艺术语言,找到更具力量感的表现方式,开始以雕塑和装置为媒介重新探索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
之后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艺术家涉及不同创作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艺术家在自我生长过程中的自我裂变。也因此,当我们把艺术家的自我建构过程作为观看及考察对象时,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关于‘语言/语境/表达’间的理解和实践就变得非常的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缓慢而流动的变化过程,其转变恰好可以回应艺术家关于生活/社会/艺术等领域在理解上的改变。严肃的趣味游戏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艺术语言。正如批评家董冰峰所言:“艺术家杨韬的作品,如果就具体形象和形态而言,已完全摆脱了传统语境中对形式及观念的诉求意识,而转向一种看似随意、实则严肃的形式趣味的游戏,那些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工具以及当代生活中的个人状态,再一次脱离了其原本承载的“范式”与样态,完成了一次“创造性的转化”。
99=99艺术网 杨=杨韬
70是冲突的一代
99:您觉得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与60后和80后出生的艺术家相比,最独特的地方在哪儿?
杨: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所特有的多面性。一方面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既赶上了政治运动比较猛烈的时期,又偶遇了所有的新鲜事物,比如连环画、卡通、流行乐,电子游戏、网络等等。另一方面是学习环境,从早期开始接触苏联文学和东方古典哲学,接受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再到青少年时代又接触了流行文化、垮掉的一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等个人主义、颓废主义的文化。使得我们的灵魂中有一种强烈的冲突感,所以我感觉我的思维有时都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像一个人体切片一样,每一片都是不同的,每一片都具有强大的能量,对待同一事物时,潜意识里会同时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诉求,这是很强烈的一个特征。
99:开始实验艺术创作后,作品有哪些变化?
杨:暂停了绘画之后,在雕塑语言的实验中首先想去除掉雕塑的纪念感而转为一种玩偶方式的参与感,创作了《童年偶像--英雄》系列,用卡通化的方式改变了英雄造型的传统要素,(需要配图—英雄系列)同时也研究了关于表皮与空间方面的关系,创作了很多观念作品,人台系列、骨骼系列等等,2004年左右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白色作品。
创作一种无威胁的冲突场面
99:白色系列的形象都很一致,仿佛是一场戏中的不同场景,这样构思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想法?
杨:作为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的个人,你的任何言行,甚至是呼吸都有可能要带上一点跟政治有关的东西,因为你的个人状态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就必不可少的要扮演一些角色,白色系列更多的是想强调一种集体的角色扮演、一种戏剧化,或者是游戏化的状态。
99:而这个严肃的话题对应的又是一种卡通化的人物,这样塑造用意何在?
杨:白色系列的人物形象都很肥胖,制造了一种比较柔软、缓慢的气氛,是我个人对于幸福感,对于一种松弛的向往。
99:《盛装暴力》似乎又将白色的单一主角扩大化了,是想做出更庞大的场面吗?
杨:《盛装暴力》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对抗游戏。因为男人天性中就有一种对战争的向往,所以研究了大量秦汉时期到明中期的古代兵阵的史料。我发现在战争中的制胜因素往往和兵器、阵法、装备分不开,其中有一种相生相克的感觉,所以就更有兴趣重现一个我理想中的战争场面,战争的主体又是一些看起来憨态可掬的胖人,毫无威胁的人物面临血腥的厮杀,借以表达一种毫无威胁的冲突感。
虽然我最初的想法是做成网络战争游戏,但是由于精力及团队原因搁置了,所以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创做了兵阵对抗的雕塑的装置。设想是把他做成能动的阵法变化,同时又能进行兵种配合,用以操作的对抗装置。这其中还涉及到仪式美学、传统营造等很多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估计离真正完成还有一段时间。
市场是不是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99:之后的作品为什么越做越小了?
杨:做小雕塑的原因可能是我希望在角色扮演的游戏里,人物的行为能够逐渐地丰富起来,而且对于做雕塑而言,一方面,体量的感觉一定要符合你的概念本质,我希望这组作品没有任何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环境,你必须均衡控制时间成本、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99:虽然这个系列的作品体量变小了,但感觉在雕塑语言上的探索却更深了
杨:对,纯语言的东西也让我挺着迷的,这几年一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差异,这两重的关系像平行线,两个方向同时逆向展开,会把一些表皮做得更复杂,也会把一些有表皮的东西全部剥离掉,就像我刚才讲的两极化的一个方式,两边同时进行,同时突破。研究语言是对内容的一次提纯,同时也是为内容找到一种更好的载体。
99:市场对您作品有影响吗?
杨:我对物质的渴求没那么大,基本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潜心面对创作。市场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关系,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起伏变化后的沉淀可能更重要。
艺术家简历:
杨韬 中国当代艺术家
1970年生,山西人,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油画系。
擅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艺术家本人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
作品涉猎雕塑、装置、影像、架上绘画等不同领域,其雕塑代表作《欲望之上》、《盛装暴力》系列中的“玩偶”形象,将中国传统造型赋予了当代的、国际化的语言表达,深受收藏家和学术界的喜爱和关注,作品多次在海内外艺术展及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亮相。
新创作的装置作品《平行》系列,是艺术家这几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结果,艺术家认为这是两重的东西,是一条平行线,两个方式同时展开,他或者把一些表皮做得更复杂,或者把一些有表皮的东西全部剥离掉。
《留白与升华——杨韬作品展主题沙龙侧记》
7月14日,笼罩京城多日的暑气渐渐消退,位于朝阳区壹号地艺术园区的璃墟国际艺术中心也迎来了一次赏心悦目的盛会。下午五时许,来自海内外的近百位文化界、艺术界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和媒体人士雅聚璃墟,在该中心颇具巴洛克风范的布局空间内流连忘返。如此吸引他们的,是一场由北京点形文化传播公司和璃墟国际艺术中心联袂举办的名为“留白之夜”的艺术主题沙龙。据主办方介绍,为期三个月的“留白——杨韬作品展”展示了艺术家杨韬先生最 近 十余年来在雕塑、装置和实验绘画等领域的创作,展出作品百余件,为其历届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作品纳入了杨韬先生多年的艺术思考与尝试,就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历程而言极具代表性。
沉潜者的心声
观展环节结束后,杨韬与到场嘉宾就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发展的动态脉络展开了交流。出生于1970的杨韬在北京轻工业大学油画系就读期间接受了系统化的美术专业训练,在90年代末的一系列油画创作之后,他对欧洲当代前卫艺术观念和后结构主义哲学进行了全面的研读和审视。自此,他的创作重心开始转向雕塑和实验艺术,并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向,分别在中国、法国新加坡举办过个展或联展。杨韬坦言,这些年来,他有些刻意地与光怪陆离的艺术“圈”保持了一定距离,这既与当代艺术表现出的浮躁气息有关,也是他个人艺术道路选择的结果。到场的嘉宾纷纷表示,杨韬近些年的潜心思索与创作产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次展出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均属近些年来难得一遇的佳作,并且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在气质的统一。在讨论期间,到场的专家、学者还分别从身份符号、叙事功能、媒介自省等多重角度对杨韬的作品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解读。
作品:主题与脉络
本次展览按照相应主题将杨韬的艺术作品分为三个章节加以陈列。
第一个章节《平行》着眼于维度的相似与消失。装置作品《平行》系列第一批作品以传统佛教造像和彩色丝线为媒介,通过缠绕、切割等手法彰显了平面与立体、信仰与现实的一系列悖论。《墨龙图》、《丁托列托的梦》等布面油画作品则与前者相映成趣,以拉伸技法实现了媒介的陌生化效果,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第二个章节题为《遁——逃离的呈现》。这些摒弃了色彩的实验绘画作品表现出杨韬对于绘画本体的追问和质询。在交流中,杨韬表示,这一系列尝试致力于在时间、空间的缝隙里构造交叠变化的错误认知,通过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偶发图像进而启发观者去发现媒介支配关系本身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章节《束——不可思议的拓扑现实》以雕塑和装置为主,其中涵盖了《欲望之上》和《盛装》系列等备受学界、收藏界好评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则造型健硕、体态安详,或则以其兵阵排列和庞大体量给观者带来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揭示出消费社会和娱乐化生活背后真实的权力对抗。
跨界融合: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沙龙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韬作品《桃花飞落》的背景之下,由留美指挥家高健先生执棒的璃墟室内乐团也在璃墟艺术中心现场演出了现代派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早期的代表曲目《升华之夜》。如果说,勋伯格的音乐通过对孤绝的个体生存境遇加以渲染而与基督教话语产生了遥远的共振,并表现为一种超越世俗道德规范的现代性伦理;那么在杨韬手中,相互缠绕、支撑,进而以其难以分解的组合体构成一幅向上超拔的支撑结构的男女身体,则以某种远远大于个体的先验之道为其旨归。因此,作为杨韬作品与建筑、音乐艺术之间的一次跨界合作,其交相辉映的矩阵结构和复调效果显得分外迷人。
到场的众多媒体人士表示,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对技术化现实的关注还是对宗教表象持续不断的玩味,就其寻求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制衡点以及主体身份的自我突破而言,杨韬仍然走在艺术探索的前沿位置,其未来的艺术发展空间更是令人无限期待。
《密码礼堂—杨韬作品展》
受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组委会特别邀请,将于2012年10月26日—28日于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金光会展中心E馆(超级豪车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杨韬先生的“密码 礼堂——杨韬作品展”专题艺术展览。展览现场将分别展示杨韬先生的最新系列作品:“平行﹒佛”,经典作品“盛装暴力”系列、“盆景”系列,以及最新创作的装置作品:“水经”。
“水经”系艺术家利用展览现场的十根柱面空间,采集了全球众多水系的图片色彩,通过数字化的分解将不同时间记录的水系影像转换为横向的色彩组合,用密码性的重构覆盖在水体之上,在现场将形成密集的、无法聚焦的流动视觉效果,表达自然物释放的信息与“技术和知识”不断误读后形成的距离。
展览城市:中国澳门
展览时间:2012年10月26日-28日
展览地点: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E馆(超级豪车馆)
主办单位: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组委会、北京点形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参展人员:杨韬
《杨韬:雕塑是角色扮演》
□新锐
青年雕塑家杨韬的《留白——杨韬作品展》,正在璃墟艺术中心展出。杨韬并不满足于作品所揭露的社会现状,而是将人的本真自在的状态注入作品中,记录他心态转变的历程。
作品仅仅是角色扮演
杨韬坦言,自己的作品并没有生活原型,而是受自己个人化的思想影响进行的创作。在杨韬看来,中国人自古就对“胖”有种幸福感,“胖的人看上去比较呆滞,但很饱满”。杨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段的状态。
杨韬对自己的作品用“角色扮演”总结。“就是一个演员表演了不同的状态”,而这种扮演并不是真实的状态。“小时候的性格很内向,常常看完电影和听完评书之后,自己躲在角落里扮演着各种偶像的角色,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向着墙谢幕,同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就这样,杨韬将他对戏剧的爱好转移到艺术创作中。
时代和物质感创造雕塑
在杨韬创作的10年期间,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能用特殊方式表达出在平面上很难表达的艺术形态。杨韬研究发现,雕塑的时代性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更直接地表达出来,“雕塑在触觉上、空间上会有更丰富的感受”。正是因为杨韬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积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可能有的艺术家一生只在进行同一类型的创作,这样的艺术家就会被符号化。从我的性格来讲,不喜欢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中。”因此,杨韬开始尝试多样化的艺术,比如装置、实验绘画等,“我个人是希望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不一定会创作更多的结果,但会自己突破一些原有的范围,产生的快感已经很满足了。”
雕塑市场缺乏认同感
杨韬认为,雕塑能否真正被市场接纳,形成一个旺盛的市场,还需要用综合的眼光去看。如果艺术教育对雕塑方面增加尝试性的普及,媒体对除了绘画之外的其他艺术进行推广,雕塑市场或许会有所改变。
杨韬认为雕塑仍然没有被大众接受的原因包括:第一,雕塑的物质感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原因。第二,雕塑没有实际的用途。雕塑作为艺术品的价值没有办法衡量,大众对于雕塑方面的认识比较少,更多的是把雕塑和公共环境等联系起来。第三,雕塑比较占据空间,收藏家可能会产生空间的恐惧感。人们对其的认识缺乏尝试性的储备。
参考资料
杨韬.艺术仓库.2013-11-04
留白——杨韬作品展 (个展).ART LINK ART.2013-11-04
欲望之上:谈杨韬的雕塑近作.雅昌艺术网.2013-10-29
杨韬:顽石点了一次头.新浪家居.2024-04-19
目录
概述
代表作品
艺术评论
展览经历
作品图册
展览跟踪
《杨韬:打破四白落地的压力》
《杨韬:创作一种无威胁的冲突》
《留白与升华——杨韬作品展主题沙龙侧记》
《密码礼堂—杨韬作品展》
《杨韬:雕塑是角色扮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