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是由自称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撰写而成
简介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人。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明朝终于日薄西山无可挽回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自成亦于九宫山无耐而又不甘情愿地走完一生的路程,取而代之的竟是关外入侵的爱新觉罗氏。新兴的王朝开始逐步走上正轨,百业待兴。民间关于前朝的轶事亦沸沸扬扬,广为流传。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于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不着边际地肆意诽谤先朝皇帝,一种澄清史实以见后人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感为了避免真实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谙朝廷内幕和当时事实,理所当然地应该写一部记录史实的书籍,于是便“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当年王世德年少时春风得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要职,频繁出入宫门,穿梭于宫廷皇族内臣之间,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起伏变故,以及王朝的最终灭亡。做为一个生命个体,从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荣华富贵乃过眼云烟,王朝变故亦不过昼夜事也。思之于心,颇多感慨,奋笔疾书,述诸笔端。《崇祯遗录》所记录的史实,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亲历目睹之事,与一般的旁门闾巷稗官野史笔记相比较,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王世德看来,明朝历经数百年历史掌握中原地区军政大权,把持民众饮食起居的重权天朝,之所以在农民起义军和外来清兵的攻击威逼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其内部原因是明朝大小官吏的腐败与无能,他们乃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遗录》当中,王世德以拳拳爱朝之心,运用淋漓的笔墨详细描述记录了朝廷内部的权利之争,太监与群臣的相互攻讦与倾轧,不同利益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与权术,忠贞与奸邪,以及官场上谋取微利不惜害命的腐败肮脏现象,王公大臣的丑恶嘴脸,真可谓惊人耳目,大厦将倾之时,会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已是“诈贪污成习,唯知营私竞进”,对于黎民百姓营生之苦,视若妄闻,不闻不问。
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循规蹈矩,唯皇命是从,唯帝令是遵,就一样可以位至卿相,高朋满座,侍者云集。大臣之中门户之风极盛,权臣相谋,结党营私,“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之事屡见不鲜。忠良之士皆遭排挤,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拔官吏方面,明仍沿用唐朝以来的科举取试制度。所考沿革格制却趋于程式化,死板僵硬,束缚知识分子的思维,将之培养成为驯服的国家工具。这种考试制度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股取试制,经过八股考试而投第入围的官员,则多是观念迂腐毫无能力之辈。“内外大小臣工,求一乱政治之才,千万中不一得”乃真实之录也。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北上,兵临京师时,朝廷上下于恐怖慌张之中召集公侯伯商议战守事宜,竟然无一人列场。
守卫京城的部队也多是市井里弄之游民与势家苍头组成的,纪律松懈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在农民起义军的金戈铁马之下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王世德自己所在的锦衣卫,同样也是“非素餐尸位,即黯货招权,称职者绝少”。书中所记事例,多方反映出明朝末年社会陷入全面危机的真实情况,在这种局面下,王朝的覆灭实乃历史之必然。
王世德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其浓厚的忠君思想不言而喻。北京陷落以后,他曾毅然绝然地举起手中尚方宝剑,欲与王翰俱灭。有幸被仆从百般阻止。明朝灭亡后,一些野史笔记对崇祯微词甚重,王世德对此可以说是深恶痛疾,于是翻然提笔加以反击,称这些书的作者是“丧心不肖之徒”。在《崇祯遗录》一书中,他尽力竭力百般回护崇祯帝与皇室宗族,驳斥野史笔记当中的所谓“不实”之词。在王世德笔下,崇祯皇帝俨然一位圣德贤君。他恭勤节俭,励精图治,日理万机为百姓民生操劳。只是由于官吏的腐败无能,才导致了社稷倾覆易手异族。为了体现崇祯的“盛德”,作者甚至极力夸张渲染北京城陷时的壮烈程度,实际多属不符史实之言。《崇祯遗录》也极力开脱宦官阉党的罪责,这大约与作者本人为宫廷内侍有关。《崇祯遗录》中粉饰之辞虽多,但作者毕竟经常出入宫中,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因而所录内容还是极有价值的历史史料。
由于《崇祯遗录》记述的内容是崇祯朝史事,盛赞崇祯德行,且多有指斥清廷之言,凡此种种,莫不触犯清廷的禁忌,所以在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臣奏请朝廷加以禁毁。大约是被禁毁之故,该书始终没有刻本行世。浙江图书馆海宁市张姓手钞本,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其钞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