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狼鳍鱼为一种已经灭绝的
真骨下纲,化石多发现于中生代的晚侏罗纪—早
白垩纪热河生物群。1880年
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H. E. Sauvage)根据发现者的名字对该种鱼进行命名。戴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背缘较平直,牙齿呈细小锥形,为淡水鱼。
1862年,戴维神父来到中国。除了传教,戴维此行的目的还有替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标本。1863年,在今
辽宁省西部
凌源市大新房子附近,戴维从当地村民手中获取了几块鱼化石。戴维本人对鱼类和古生物并不精通,因此,他把化石转交到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H. E. Sauvage)手里。1880年,索瓦士发表论文称,化石上的小鱼是科属的一个新种,为了感谢戴维神父,索瓦士用戴维的名字给这一新种命名。(索瓦士研究的正型标本在1968年被认为已丢失)不过,索瓦士的分类并不准确。直到1901年,
英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德华指出,化石上的鱼实际上应归入狼鳍鱼属,但为了和以前的命名一致,同时纪念一年前去世的戴维神父,鱼的种名仍然不变。
戴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背缘较平直。头大,头高与体高约
相等。头部膜质骨具有薄闪光质层。顶骨大,顶骨后部并不被上枕骨分开,戴氏狼鳍鱼的这一特征,保留了
真骨下纲的原始类型。
上-间骨不十分发育。具颞孔。最大
耳石位于听壶内,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口裂中等大小,上颌骨长大,前上颌骨很小,辅上颌骨一块,齿骨大,在口缘及副蝶骨腹面均生有细小锥形齿。鳃盖骨大,椭圆形。有喉骨板。椎体骨化完全,仍保留有较大的脊索穿孔,最前端脊椎未特化。戴氏狼鳍鱼的椎体数目变化较大,总数为41—47个,其中尾部椎体20—24枚。
肋骨18—20对。背鳍前方的神经弧未愈合,其上方有一列上神经棘,具有上髓弓小骨。背鳍起点位于臀鳍起点以后或相对,
尾鳍分叉大,叉裂浅,分叉鳍条多为16根,常有为上骨。无棘鳞。尾正型,尾椎末端向上歪。
圆鳞,核居中央。
戴氏
狼鳍鱼是狼鳍鱼属中了解最详细的一个种,已为许多古生物学家所描述或补充订正。Greenwood(1970年)等人都曾认为戴氏狼鳍鱼是
米氏狼鳍鱼的同物异名。而金帆等几位古生物学家则持反对意见:米氏狼鳍鱼的
头骨比戴氏狼鳍鱼的长而尖,如此归入同物异名与实际不符,且有碍狼鳍鱼属其他种类与模式种的深入比较。Takai(1940年)指出
德永氏狼鳍鱼为戴氏狼鳍鱼的同物异名,刘宪亭、马凤珍则认为德永氏狼鳍鱼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并指出德永氏的
胸鳍长等有别于戴氏种的特征。金帆等人比较化石标本,认为德永氏狼鳍鱼与戴氏狼鳍鱼显示更多的是过渡性特征,可能是由于
地壳活动剧烈或火山喷发频繁等环境变化或隔离造成了同种鱼类不同
种群之间较大的形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