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俞廷
历史人物
陈俞廷,1901年出生在陕西省城固县的一个书香之家。
1915年考入城固县立高小。1917年毕业后,随父亲来到西安,入西安成德中学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西安后,首先在青年学生中产生极大反响。他们纷纷集合,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陈俞廷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与同学们一起举着:“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和“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等旗子,参加了西安空前未有的示威游行。他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一个死气沉沉的西安苏醒过来。
人物生平
陈俞廷(1901~1929) 名咨,字俞廷、宇霆,乳名咨林,陕西城固人。
陈1915年考入城固县立高级小学。1917年毕业后,随父到西安考入成德中学。时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陈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动。1925年夏大学毕业后,被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往 陕北,在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省立第四中学任教。
他以教书为掩护,同王超北、呼延震东、易厚庵一起,于1925年秋秘密建立了共青团延安四中支部。鉴于西方列强利用教会、教堂进行文化和经济侵略,同年12月成立了延安非基督教大同盟,陈为主要负责人,领导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基”运动周。
1925年12月25日,游行队伍拆除教堂大钟,查封教会亭,并向肤施县府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等三项要求,在全省引起巨大反响。外国传教士惊恐万状,向当局施加压力,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立即派兵包围四中,抓捕了王超北、陈俞廷等十多人。四中团组织立即发动群众,成立延安各界营救被难教员学生后援会,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共进》半月刊也发表了《肤施反基督教诸志士之被拘》《慰肤施狱中反基督教诸志士》等评论文章。在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和声援下,反动当局不得不释放陈俞廷等人,并摘掉了肤施县知事的乌纱帽,“非基”运动取得胜利。
延安团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年底,共青团省立四中支部改建成肤施特别支部,陈任特支宣传干事。1926年春夏,在延安省立四中成立了中共延安特别支部,陈为特支宣传干事。期间,他与特支同志一起,积极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建立后,他又任县党部农民部部长。1927年1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陈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同年4月,中共延安特支改为地方执委会。7月,中共延安地方执委会又改为肤施县委。陈一直担任地方执委会委员、县委宣传委员,为延安地区的革命斗争做出了贡献。冯玉祥附蒋反共后,井岳秀下令关闭省立四中,陈等被迫离开陕北。9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回陕南。他以城固中学为阵地,秘密联络同志,在陕南进行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10月,中共陕西省委通过《陕南工作大纲》,决定成立包括陈俞廷在内的中共陕南特委,刘甲山为书记,陈俞廷负责宣传。他们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组建了中共城固、南郑、宁羌(今宁强)等县组织,推动了当地革命斗争的发展。
1928年3月,由于中共陕西省委遭到破坏,各地党员名册被敌搜获,陈在城固被捕。因党员名册上的姓名为陈咨,敌人一时对不上号,加之社会上一些人士联名具保,陈很快被释放,继续到城固中学执教,又秘密建立了中共城固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通过合法斗争,取得了不少成绩。由于长期积劳,两次入狱,身体备受摧残,陈于1929年7月病逝。
人物评价
陈俞廷为中国革命事业,累死在病榻之上。他革命的一生,没有留下惊人的历史场面供人追忆,也没有留下豪言壮语把后人激励。他只是留下了默默工作的精神,留下了在困难面前的百折不屈。他平凡得像土地,伟大得像土地。
参考资料
陈俞廷.中华英烈网.2015-05-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