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店村
河南新乡县大召营镇下辖村
代店村位于位于新乡县新焦路8公里处,面积17.2万平方米,全村人口1410余人,党员人数37人。该村是南古都遗址。
历史沿革
新乡市有一个别称叫鄘南,最早用鄘字代表新乡这块土地是在孔子删定为儒家经典的《诗词》中出现。而今新乡的文人墨客也常用鄘南二字来代言新乡。如“鄘南书院”、“鄘南书社”、“鄘南画院”、“鄘南旧事”等等,由此可见,把新乡称为鄘南可算是历史悠久。那么,新乡人为什么把新乡称为鄘南呢?这要把话题引到距今305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在新乡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牧野之战,这场闻名遐迩、以少胜多的战例从此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这场战事,使商朝军队大败,姬发乘胜攻进朝歌,商朝王朝以帝辛自焚鹿台而告终。
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来治理朝歌(淇县),武王又恐武庚叛周,分商都内地为、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即“殷都以北谓邶,霍都监之;霍都以东为卫,管督监之;殷都以西南谓鄘,蔡叔度监之”。新乡市地处殷都区的西南,自然归鄘国所辖,所以后人把发生在这里的民情称为“鄘风”。
鄘国的存在时间不长,国号是随着周公旦平“三监”而消失的。但在西周的历史上却为后人留下浓浓的一笔。至今,卫、邶、鄘三国都城的遗址与故事仍在世界商周史学家的研究中。那么,“三国”都城的遗址到底在哪里呢?为弄清这个问题,特别是鄘国都城,记者查阅了大量的古书。据《淇县志》记载:“卫都在朝歌东9.5公里的卫县;邶都在朝歌北今汤阴邶城;鄘都在朝歌的西南。”《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也有“今新乡市西南有古鄘国”之说。
再看民国十二年(1925年)《新乡县志》载,“鄘国都城位于现新乡县大家店(代店、店后营)村周围……《通典》里讲,鄘城在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也就是说,古鄘国都城就在新乡市西大召营镇以北的两个村庄附近——代店村和店后营村,而且地域清楚。“古城遗址向北不过卫河,向西能看见获嘉县同盟山”。上世纪50年代,在这两个村的村外还能看见半环形的土岭,这环状土岭是不是当年的鄘国城墙呢?民国十二年的《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按鄘国西阻太行山、东邻卫、南跨河、北临邶当时的地理位置,也颇适中,则为古鄘城无疑,更为难得的是1978年在大家店西北挖出古城垛两个。
总之,新乡市人落实古鄘国都城遗址,对宣传新乡和提高新乡的城市品位是有好处的,而今有点儿争议也不足为奇。不论古鄘国都城在卫辉市倪湾乡还是新乡县的代店村,总之,古鄘国都城在新乡是不变的事实。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00亩,人均耕地0.98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2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1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经济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在县内、省内。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17万元,占总收入的46%;畜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头,肉牛8头,肉羊78头);第二、三产业收入0.5万元,占总收入的10%;工资性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3%),在省内务工0人,到省外务工3人。
社会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作物少,无其他经济来源。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组织群众发展文化教育新思想,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工业,增加农民收入。
村情概况
该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不断提高生产产品数量和质量,向商品化市场迈进,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奔康,并把自然村建设成和谐安定、文明富裕、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1997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电视、通电话,有路灯。全村通自来水。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平坦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5公里。该村到农户住房已达到小康水平。
医疗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80户,共乡村人口1410人,其中男性800人,女性610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人,劳动力1000人。该村为汉族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合作医疗1400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X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代店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大召营镇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公里,距离中学3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人,其中小学生5人,中学生0人。
政治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37人,党员中男党员x人,女党员x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经济
农村经济
社会
发展重点
村情概况
基础设施
医疗卫生
教育
政治
基层组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