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佛毁释(日语:廃仏毁釈/はいぶつ きしゃく Haibutsu kishaku)是指日本历史上打击佛教的主张与政策,其中以明治政府于明治元年(1868年)打压佛教的运动为高潮。这一运动旨在强化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推动神道成为国教,并实现神佛分离。
背景
神佛习合
古代日本长期有神佛习合的传统,将神道与佛教混为一谈。甚至有主张认为神道中的神都是佛教的佛、菩萨的化身,即本地垂迹。
反佛教思潮
日本反佛教的思想最早源于中国。中国古代曾有三武灭佛的大规模打击佛教的运动,韩愈等一部分儒家学者也对佛教持否定态度。随着朱子学(宋明理学)进入日本,日本的儒学者也受到了中国一部分儒家学者反佛教思想的影响。进入江户时代,一部分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领主认为佛教的葬礼以及檀家制度浪费大把金钱,因此已开始在领内推行神佛分离的政策。日本儒学的重要人物水户光国更是对佛教采取严厉态度,在他治理水户藩期间,藩内大约有一半的寺院被拆除。
幕末时期的反佛教情绪
进入幕末时代后,因德川幕府为压制天皇长期采用弘扬佛教的政策,一部分反幕府人士因此对佛教也持负面态度。而水户学经长期以来在日本的发展,已形成尊重神道与尊崇天皇一体的思想(在日本神话之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因此,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决定采取打击佛教的政策,从神道中排除掉佛教的影响,从而建立起“纯正的神道”。
运动过程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帝明治为了富国强民,不受外侮,采取了许多破佛政策。比如,为了强健体魄,强迫僧人吃肉,使日本佛教的素食传统被彻底破坏;为了增长人口,强迫僧侣结婚,并令僧人从军,使日本佛教完全世俗化,佛陀的戒律荡然无存;为了杜绝浪费,用行政手段发动举国砸毁佛像的运动,导致许多寺庙被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由一个佛教国家转向神道教国家。神道教简称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废佛毁释这场“灭佛毁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信佛教的日本人,转向大部分人改信神道教,实行天皇为中心的政教合一体制。
结果
废佛毁释运动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信佛教的日本人,转向大部分人改信神道教,实行天皇为中心的政教合一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