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蜂
分布于广东等地的膜翅目昆虫
樟叶蜂,昆虫名,为膜翅目叶蜂科。分布于广东、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省(区)。此虫年发生代数多,成虫飞翔力强,所以为害期长,为害范围广。它既危害幼苗,也危害林木。雌虫体长7~10mm,翅展18~20mm;雄虫体长6~8mm,翅展14~16mm,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成虫通常在嫩茎或叶上产卵。樟叶蜂在浙江越冬代成虫4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7~10mm,翅展18~20mm;雄虫体长6~8mm,翅展14~16mm。头黑色,触角丝状,共9节,基部二节极短,中胸发达,棕黄色,后缘呈三角形,上有“X”形凹纹。翅膜质透明,脉明晰可见。足浅黄色,腿节(大部分)、后胫和跗节黑褐色。腹部蓝黑色,有光泽。
长圆形,微弯曲,长1mm左右,乳白色,有光泽,产于叶肉内。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5~18mm,头黑色,体淡绿色,全身多皱纹,胸部及第1~2腹节背面密生黑色小点,胸足黑色间有淡绿色斑纹。
长7.5~10mm,淡黄色,复眼黑色,外被长卵圆形黑褐茧。
生活习性
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成虫通常在嫩茎或叶上产卵。幼虫一般营自由生活,有腹足6~8对,但也有生活在叶片、、茎或果实中的。
发生规律
樟叶蜂在江西省广东省一年发生1~3代,浙江省四川省为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由于樟叶蜂幼虫在茧内有滞育现象,第一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后,有的滞育到次年再继续发育繁殖;有的则正常化蛹,当年继续繁殖后代。因此在同一地区,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相同。
成虫白天羽化,以上午最多。活动力强,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雄成虫有尾随雌虫,争相交尾的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卵产于枝梢嫩叶和芽苞上,在已长到定形的叶片上一般不产卵。产卵时,借腹部末端产卵器的锯齿,将叶片下表皮锯破,将卵产入其中。95%的卵产在叶片主脉两侧,产卵处叶面稍向上隆起。产卵痕长圆形,棕褐色,每片叶产卵数粒,最多16粒。一雌可产卵75~158粒,分几天产完。幼虫从切裂处孵出,在附近啃食下表皮,之后则食全叶,在大发生时,则叶片很快就被吃尽。幼虫食性单一,未见为害其他植物。
樟叶蜂在浙江省越冬代成虫4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5月上、中旬老熟后入土结茧,部分滞育到次年,部分5月下旬羽化产卵。二代幼虫5月底至6月上旬孵出,6月下旬结茧越冬。发生期不整齐,第一、第二代幼虫均有拖延现象。
苗圃内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当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树受害则上部嫩叶被吃光,形成秃枝。林木树冠上部嫩叶也常被食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特别是高生长,使香樟分叉低,分叉多,枝条丛生。
防治方法
虫害发生可用0.5公斤闹洋花或者雷公藤粉,加清水75~100公斤制成药液喷杀。喷洒90%敌百虫,80%敌敌畏,或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杀幼虫,效果均好。幼虫为害盛期可喷洒0.5~1.5亿浓度的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白僵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