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塘河,旧名北盐河,亦称茆家河。明清之际,凿断马陵支麓,引
骆马湖东注,曰拦马河,
康熙十七年,
靳辅于拦马河递建六坝,筑堤成塘,以泄湖运涨水,又于硕项筑屯堤,于是废湖为河,六塘之名始著,其自骆马湖东出,在江苏原
宿迁县(今为
宿迁市宿豫区)东、
泗阳县北者,名总六塘河,东北流至
淮阴区北境之钱集,歧为二支,一至武障坝,曰
南六塘河,一至龙沟,曰
北六塘河,并入于盐河,东出合为
灌河,至灌河口入海。清
乾隆时曾设六塘同知,专司河事,今上游淤垫高仰,水止不流,滚坝遗址,荡然无存,下游南北两支,河身浅狭,稍涨即决,而由灌口入海之途,复有盐坝,扼阻,故每遇大水,时有溃溢之患。
史料记载
因此,六塘河按其地理位置划分为总六塘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
乾隆七年《
徐州府志》·卷二·第44页记载:连之河在县北六里。
康熙中
靳辅既开中河又于河之两岸别开六塘以泄
黄河、
骆马湖之涨水,建桥其上,以利行人,总名连之河,冬春则涸。茆家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为夏秋雨水会归处。上接西宁桥下经仰化集、桃源、清河、安东诸县,分二支:一支自安东入潮河达海,一支自安东入海州达板浦大伊山入海。
同治十三年《徐州府志》·卷第十一·第47页记载:六塘河 上承骆马湖酾(shī,疏导)为五渠汇于
永济桥下,东经义合南为总六塘河。又东经保和砦西南又东经意和砦西,分渠为北鲍家河,其正流为南鲍家河。
乾隆二十三年,浚东南经大兴集南右受刘老涧分运之水(详河防考),又东经协合砦北,又东入沭阳界(案旧志),县有茆家河。上接
西宁市桥下经仰化集,分二支入海。又云,连支河在县北。
康熙帝中,总河靳辅既开中河,又于河之两岸别开六塘河以泄黄河骆马湖之水,建桥其上,总名连支河,皆六塘河之异名也。今茆家河自三官庙分六塘
河南省出东经
龙虎山北,又东入刘老涧。续行水金鉴谓旧府志云,别开六塘河泄
黄沟水,语有误,县志言:
靳辅别开六塘河亦非辅于康熙三十一年复任总河,未几病笃陈奏有言,宜于运河之北另开一河,建闸备减运河涨,盖有是议而未之行也,又案,城北
永济桥西南六塘河运河二水间,有纵横二渠首尾通,二河其直渠一曰湖尾横渠经旧湖口交贯直渠而东北通六塘河,古名连支河。旧
宿迁市县志谓连支河即十字河即指此也。
同治十三年《宿迁县志》·卷第八·山川志 第4页记载:六塘河 上承
骆马湖酾为五渠,汇于永济桥下东南由凌沟口分渠,东北流为砂河,经宿桃界沟为北鲍家河,其正流东南经大兴集南右受刘老涧分运河之水,东入桃源界为南鲍家河,余见河防志。(旧志,县有茆家河,上承
西宁市桥下经仰化集分二支入海,盖即六塘河之异名也。)
同治十三年《宿迁县志》·卷第十·河防志 第14页记载:北盐河受运河水于宿迁东南之仰化集西东流经集北,又东分为二支。[
乾隆府志]茆家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为夏秋霖雨汇归处,上接西宁桥下经仰化集分二支:一自安东如潮河,一自安东入海州达海续行。水金鉴谓二河与今六塘河经由道路相合,盖六塘未浚之先行,或曰北盐河或曰茆家河,皆因地而异名也。
民国二十四年《宿迁县志》·卷三·山川志 第41页记载:次则六塘河 上承
骆马湖酾为五渠,汇于
永济桥下东南至凌沟口为总六塘河,由凌沟口分渠东北流为砂礓河,县东湖北受方湖之水东南行十余里,北一图、仁七图之水由朱家沟会之又东南数里,大龙潭之水由陈家河南来会之,合注于砂礓河,东流经宿桃界沟,为北鲍家河,入桃园界其正流为南鲍家河。东南流经大兴集南民便河受民田坡水东南行合茆家河入刘老涧,并分运河之水自南来注之,又东经解家闸入桃园界。
民国十五年《泗阳县志》·卷九·河渠上 第19页记载:六塘河 蒙沂诸水汇于
骆马湖,横断马陵山冈,下流为六塘河、运河,盛涨泄于刘老涧,二水由
宿迁市分流东来,经仰化集北入泗阳县境……其在宿迁桃源境内者谓之总六塘河,亦曰北盐河,亦曰茆家河(
乾隆宿迁县志,茆家湖在县东南五十里,为夏秋霖雨汇归处,上接西宁桥下经仰化集分二支,一支自安东入潮河达海,一支自安东入海州达海续行。水金鉴谓二河与今六塘河经由相合,盖六塘未浚之先行,或曰北盐河或曰茆家河,皆因地而异名也。)
1996年版《宿迁市志》第十编·第三节·总六塘河·宿迁段·第285页记载:
1680年,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兴建拦马河6个水坝,筑捻成塘,水大则泄水东流,水小则蓄水济黄行运。坝下开
引河,名连支河,与县东南原有的茆家河接线并扩展(茆家河为六塘河一段,与其接线),因拦马河坝下成六塘,即通称为“六塘河”。该河经泗阳东流入沿河,至灌河口入海。
传说
六塘河的传说之一
明朝
崇祯年间,
宿迁市地区经常闹洪水。因为河道常年失修,水系紊乱无人过问,有水便成灾,所以历史上的宿迁是有名的“洪水走廊”。
民间有句流行话叫“
沂蒙山戴帽,洪水就要到”。意思是说,只要沂蒙山挂云彩下雨,宿迁就要闹水灾。
山东省的沂蒙山在宿迁的上游,它的雨水全部注入
骆马湖,每每洪水冲毁湖堤,漫过大运河,汇入
黄河,而东流入海。那时候老百姓一听说洪水来了,就没魂似地四处奔逃,携儿带女,扶老搀幼,逃荒讨饭,背井离乡。老百姓被淹死、饿死的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
皇帝老爷为了安抚民心,派朝中一位大臣到
宿迁市来察访。这位大臣爬上马陵山顶一望,只见骆马湖波浪滔天,与运河连成一片,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他想,要治洪水,必须整修堤坝,疏浚河道,或开挖新河。
宿迁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
马陵山横躺在
骆马湖岸,形成天然屏障,正好挡住湖水。要想下泄湖水,必须凿山开河,但困难不小。朝臣和宿迁地方官员在马陵山和
骆马湖湖边转悠了几天。也没悟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天,朝臣又来到马陵山顶上徘徊远望,忽然发现湖边有一个小小的山头,山上长着一片茂密的黑松林,气象非凡。他再细看看那松林延伸占据的一道山岭,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
不死鸟,头朝骆马湖水,盘跨在山岭上。朝臣心中暗暗称妙,此乃是一方宝地也!
他问县官:“那是什么所在?”
县官回答:“此处地名凤凰墩,那片松林便是凤凰林。是当今在朝为官的陆大人家的祖坟。”
朝臣闻听心里咯噔一下,又问:“就是当朝的陆
御史么?”
县官回答:“正是”。
朝臣听罢也未说什么,转头回到住处。心想,陆御史在朝中早与我有隙不睦,我何不趁此机会破了他家的风水地,以泄心中私仇呢!于是,他连夜写成一个奏章,启奏皇上,决定从凤凰墩切断马陵
山脊,引水东去,以泄洪害。
皇帝准奏。朝臣便命县官带领民夫限期在凤凰墩切岭开河。
谁知出师不利,山岭切而复合,河道挖而急涨。民夫白天拼死拼活挖不了几丈,一夜过后又恢复原来的地貌,涨实了。接连数日,挖了涨,涨了挖,均不见效。
县官禀报朝臣,朝臣亲临现场监工,依然如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朝臣急得双眉紧锁,手足无措。
这时,民夫中纷纷议论传说:“凤凰墩是凤凰栖息的地方,陆家还该出三斗三升芝麻官,风水破不得哩!”“
不死鸟不落无宝之地,想在这里开河,连凤凰也不答应呢!”等等。
一天夜里,朝臣翻来覆去睡不着,便起身到外面走走。夜静更深,他来到山下,忽然听到山头上有两个老人悄悄说话。
其中一个说:“此山乃是风水宝地,想在这儿动土,真是痴心妄想。”
另一个接道:“要想在这儿开河也不难,必须用干柴烈火,撒上胡椒面,烧它七七十四九天,事方能成也!”
“可是,他们凡人哪里知道这些呢!”
下面还有一段对话,因被风一吹,朝臣没有听清
原来这二位说话的不是凡人,乃是马陵山山神爷爷和山神奶奶,二位山神偶然巡山到此,是随便闲聊的,谁知竟被朝臣听了去。
朝臣对
山神的对台戏话虽说半信半疑,但还是派人寻来了干柴和胡椒面,果然,在烈火烧过的塘里,看到从土石层缝中渗出来的殷殷红火,据说,这是
不死鸟被烧死后流出的血。
消息传到京城,陆大人听说自家的祖坟风水被毁坏,亲自赶回家乡,他看到新开的河道确实与人民有益,不但没有责怪这位朝臣,反而大加赞赏他为
宿迁市人民造福,免除水害,立了大功劳,并拿出一部分银两,捐给家乡民夫,以示对开挖新河的资助。
老百姓深为陆大人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时传为美谈为了纪念他,宿迁人民便把这条新开的河起名叫“陆塘河”,就是现在宿迁城北,发源于
骆马湖,流经宿迁、
泗阳县、
涟水县、
灌南县而入东海的陆塘河,也叫六塘河。
六塘河的传说之二
不知是驴年马月的事,穿城西边住着一户人家,丈夫早逝,一个妇道人家,四十多岁,带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
一天,这个妇道人蒸糖馒头,烧土灶锅,锅门草烧没了,她就到门前草堆跟抱草,看见一只大鱼鹰,闭着眼,伸着一条腿睡在草堆跟晒太阳。凑巧,草堆跟靠着一把粪勺,她拿起粪勺照头一下就把鱼鹰打死了。她把鱼鹰拎回家,孩子闹着要烧鱼鹰吃,她就把鱼鹰填进了锅底。不一会,就听见有不少人在锅堂里喊:“哎呀,闷死了!”她听了听,便把鱼鹰从锅底里拖出来,再听听喊叫声就在鸟肚子里。她连忙拿刀把鸟肚子剖开,从鸟肚子里拖出一条大鱼,再听听,喊叫声还在鱼肚子里。她又用刀把
花胶子剖开,整整从鱼肚里走出三十来个人。最后,还从鱼肚子里拖出一条大船。原来,这三十几个人乘大船在
海里逮鱼,船被一条像小山似的大鱼吞进肚子里去了,后来听到天上有只
贞鸟大叫一声,便觉得被鱼鹰叼上天了,后来的事情便不知道了。
三十几个人这时肚子都饿了,妇道人叫他们先在大树下乘凉,等她把糖馒头蒸熟了,喊他们一起吃。过了一袋烟工夫,糖馒头蒸熟了。三十几个人把一只糖馒头抬到大树下,来不及用刀切,就围着馒头用嘴啃着吃。三十几个人肚子啃饱了,还是没啃到糖。有两个狂闹鬼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用拳头捣,哪晓得这一捣,把糖馒头两边捣出两个大洞,等他们把拳头一拔,馒头里面的糖水直刺出来,这一刺,南边六里地刺出一条河,北边六里地也刺出一条河。后来,南边的那条河就叫
南六塘河,北边的那条河就叫
北六塘河。北边那条河里砂礓多,又叫砂礓河。这两条河里的水比别的河里水甜,河里长的鱼、虾、蟹的肉也比别的河里长的甜嫩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