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镇是川、滇、青入藏门户,为昌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昌都
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即
扎曲、
昂曲汇流而成
澜沧江。这里是西藏重要的农牧区,现有企业包括电厂、建材厂、皮革厂、机械厂等。市政设施包括商店、学校、医院、旅馆、饭店、邮电通讯等。昌都名胜古迹有强巴林寺。达马拉山上,有恐龙化石的遗迹,镇东南12公里的
卡若遗址距今约4700年,是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保存较好的
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昌都镇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21个兄弟民族。
昌都市位于
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
横断山脉,
三江侗族自治县(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域,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南北长约445公里,东西宽约527公里,东与
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
缅甸及
云南省接壤,西南面与西藏
林芝市毗邻,
西北与西藏
那曲市相连,北面与
青海省交界,是西藏自治区东大门。
昌都气候多样,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风。
昌都市年平均气温7.6℃,年降雨量400—600毫米,无霜期80—127天。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属于立体性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市气候的突出特征。是全国空气污染最小的城市,也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昌都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锡、铅、、煤、水晶石、
冰川石、
宝玉石、
大理石、石灰石等70多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产24处。位于
江达县的玉龙
铜矿储量达650万吨,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硫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集中,易于露天开采,是我国的特大型铜矿之一。
中央和
西藏自治区为帮助昌都发展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引进外资方面,除国家禁止和需要国家、自治区综合平衡的项目外,外商投资项目一律由昌都市政府自行审批,不受规模和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税收方面,所有地方税种的开征、减免均由西藏自治区自定。
全市以川藏(南、北)青昌、滇昌为骨架的公路网已形成,境内国道317线、318线和
省道302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通车里程4582公里其中国道1521公里,省道507公里,县道121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3700余辆,年货物运量达26万吨。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
昌都邦达机场,辟有
昌都市至
成都市的航线,每周两个航班,年客运量 13500人,贷运量125吨。通信:全市有邮电局(所)14处,邮路单程2383公里,已建成13座
卫星通信
地面站,卫星长途电路242条;市话交换实现了程控化,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376门,已开通了国内、国际直拨、移动电话、电视电话等业务。
能源:全市现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量21875千瓦,昌都电厂技改增加装机容量98年内完成。近两年安排的一批能源建设项目正处于紧张实施阶段,将陆续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全地区的能源基础。
工业:全地区有食品、民族纺织、电力、采矿、建材、
森工、印刷、藏药等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部分产品打入国内市场。民族手工业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卡垫、、地毯、
腰刀、民族服装、民族家俱、玉器、金银首饰等,有着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品种畅销国内外。农业:全地区耕地面积73.6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
稞麦、小麦、玉米、
豆类、油菜等以及较我品种的蔬菜。由于日照时间长,温差大、生长期长等特殊原因,本区的农作物和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绝大部分为高山雪水灌溉,无污染。是“绿色食品”理想的开发地。
旅游业前景广阔,
昌都市地处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的东部,是西藏东部的重镇,地处我国独特的
横断山脉,走向纵贯南北,自东向西。北高南低,山峰林立,地形复杂,
扎曲、
昂曲两条大河流经昌都镇汇合为
澜沧江,向南流去,昌都即意为两河汇合处。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纯朴的风情民俗,闻名的
昌都寺和几十座大小寺庙,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魅力,令人神往,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旅游者、科学工作者和登山探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