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镇位于江苏省南部,由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构成。包含了苏南80%的区域,即苏南五市除去南京市。苏锡常经济发达,三地GDP总量超过4.8万亿元,整体的人均GDP达到18.8万元,超过沪深。
建制沿革
在春秋末期,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确实分属不同的政区。苏南地区(即今江苏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吴越楚三国,在春秋时期,苏南地区主要为吴国领土。吴国的都城位于今苏州市。后来,吴国被越国灭亡,苏南地区一度并入越国。楚国强盛,灭掉越国后苏南地区再次并入楚国的版图。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行政区划调整,江苏地区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后,秦朝对南方的行政管理进行了调整。秦朝在南方设立了多个郡县,以便更好地管理新征服的地区。会稽郡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秦朝在会稽郡设立了治所,即吴县(今苏州市)。鄣郡位于会稽郡的西部,其治所设在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的鄣吴镇)。鄣郡的设立使得今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茅山以西)纳入了这一郡的管理之下。
在西汉初年,经过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苏南地区由中央直辖。汉武帝时期,故鄣郡改为丹阳郡,治所设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在汉成帝时期,会稽郡辖区扩展,包含了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等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吴郡的设立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的地区划出,吴郡的治所设在吴县,所辖县包括吴县、娄县、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乌程、阳羡、无锡、毗陵、曲阿、丹徒等。苏南西部地区仍属于丹阳郡。
汉末直至隋初,苏南地区主要分为丹阳郡和吴郡。
唐朝时又有所变化,武德三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武德四年,吴郡改称苏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道,苏南地区归属江南道。开元年间,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苏南地区率属于江南东道。五代十国时,苏锡常镇划归
吴越。
宋代对苏南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发展,
北宋苏南地区则划归两浙路。南宋改属两浙西路。
元初灭南宋后,苏南地区归属元朝的浙西道宣慰司。后来元朝设置了江浙行省,苏锡常镇归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调整加强了元代中央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明代设立的南直隶地区包括了江南的大部分。
清代,江苏省在设立之后经历了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苏锡常镇属于江苏布政使管辖。长江为分界,这种南北分治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清朝政府更加高效地管理江苏省的大范围区域,特别是在行政管理和财政税务方面。这种分治方式体现了清代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灵活调整。从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下南京,至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江苏地区始终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焦点。
1949年至1952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下,华东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这些行政区划的调整旨在加强对各区域的管理和资源分配,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奠定基础。
1958年,苏州常熟、昆山、吴江、张家港、太仓、南汇、浦东、奉贤、青浦和崇明县十个县归入上海。调整使得上海市的行政区域扩大,同时也改变了江苏省的范围。这一划分持续到1960年,之后的调整使得这些地区重新划归江苏省,并恢复了原来的行政区划。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锡常、宁镇扬、通泰盐和徐连淮等地区组合出现,这是江苏为响应上海经济区(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前身)而设置的四大经济区。当时有“苏锡常金三角、宁镇扬银三角、通泰盐铜三角、徐连淮铁三角”之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又延伸出了“苏锡常镇”
基础建设
2023年11月14日,“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规划”已在无锡启动。苏锡常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组成部分,与太湖紧密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且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路网相互辐射。苏锡常三市经济活跃、产业互补、创新协同,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不断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成为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代表。
地理环境
苏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东邻上海,西界安徽,南接浙江,东北靠长江和东海。地区总面积为27872平方公里,不到江苏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土地组成上,平原占50.45%,山丘占28.4%,水域占21.15%。
地形地貌
苏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和中部主要是开阔的太湖平原,偶尔有孤立的丘陵,西部则以丘陵为主。
苏南气候
位于亚洲东岸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又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该地区独特的地理和地貌特征,该地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冬季酷寒,夏季高温、降水较多。
年降水量超一千毫米,相比同纬度地区,这里的雨量充沛且年际变化较小。受东亚季风影响,每年6月至7月,该地区进入梅雨期,暴雨频繁。
苏南水文
苏南地区河道密布,拥有众多湖泊,其中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调节水量、灌溉多种功能。横贯苏南的河流有长江,沿江设有港口,万吨级轮船直接通行。
参考资料
政区地图.江苏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