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无神论者
写给无神论者
《写给无神论者》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著散文集。
《写给无神论者》的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德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内容简介
全书的十个章节分别从宗教教义对于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的促进、对和善、温情、悲悯等心智和品格的获得,以及从与宗教相随的艺术、建筑中所获得的体悟等各个方面入手,以大量在人们身边唾手可得却常遭忽略的例子详述了“各路宗教在布道讲经、精进道德、营造团体精神、利用艺术和建筑、唤起信众远行求法、锤炼思想启发智慧、激发人们感恩春天之美等等方面,都各有其道。”
2012版的ISBN为 9780307379108(英文版)   ,9787532757794(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   。
作品目录
作品赏析
在《写给无神论者》中,阿兰·德波顿认为,一个人可以做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灵作用的。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具体内容仍不失其有益性,我们理应毫无愧色地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在德波顿看来,在世俗主义盛行之下,人性并无本质的改变,个体心灵依然需要救赎,人类群体生活依然面临挑战。他认为可以从宗教模式中汲取教育和艺术等有趣的部分。这本书在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之间进行着一次温和的探讨。
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改变,丧亲之痛、失恋烦恼、老无所依、职场失落,等等,皆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问题。德波顿认为,比起世俗法律、道德、秩序等事前告诫或事后惩治却未必对症的体制,宗教有着数千年就人类灵魂问题积累起来的经验。在《写给无神论者》中,德波顿对宗教本身存而不论,也不意在奉劝人们皈依宗教,而是从宗教蕴含的普世价值入手,挖掘为当代人可用、足以疗救心灵、获得精神满足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确系信仰缺失、灵魂空虚、患得患失的芸芸“无神论者”所亟须。
事实上,宗教所提供的疗救办法,诸如友爱、仁慈、善良、果敢,等等,早由世俗的道德宣传机器大力弘扬,但“老生常谈”果真已经“深入人心”了吗?嘴上讲博爱容易,但我们真能爱我们吵吵嚷嚷的邻居,抑或马路上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德波顿认为我们的物质需要被呵护得有求必应,关乎灵魂的“本质需求”却少人问津,且“方式是那样的支离破碎和全不靠谱。”换言之,我们对“物质需求”和“本质需求”实行差别待遇,一手硬一手软,就无怪乎“本质需求”会大声抗议自己遭了罪受了委屈。
作者重点分析了这种差别待遇的现实和历史渊源。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引发的竞争消灭了人们年过三十建立友谊的可能;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虚拟化使人们的群体感迅速流失;医疗、失业、信贷等保障制度使我们对于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失去同情,“心想有关部门会处理这个问题”;通过税收这个“匿名系统”转移财富使我们丧失与受赠者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们想象他人境况的主要方式已经狭隘到只依赖充斥大量负面消息的媒体,对他人的信任几近无存;工作至上的职场伦理使我们汲汲于以事业定义自身的价值,对其他一切持冷漠态度……己所不欲亦施于人,我们施之他人的又回过头来加诸己身,一旦出了问题,资本主义耸耸肩膀,表示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和政治革命,等等,使人类第一次得以一个大写的“人”立于历史之中,而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崇拜使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医学研究机构、硅谷科技、民主政治加到一起,会有能力来共同治愈人类的万千沉”,而无视理性上的成熟未必等同于感性成熟。这种偏颇最终体现在教育上,我们以为用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学科代替“迷信的宗教”便能传达指导人生、弘扬人道、抚慰心灵的能力,恰恰没能认识到这很多学科“完全无意训练学生去把知识当作智慧的宝库”。在德波顿看来,“智慧”作为知识不仅应该真实可靠,也是内在有益的,“可以在我们面对生存的无穷挑战时给我们带来宽慰”。但现实中,“知识”和“智慧”恰恰彼此割裂,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匠人和学术机器,而非有思想、懂生活的人。
德波顿认为,比起隔绝于生活的教育,宗教反而是极其生活化的。它一开始就接受人类不成熟的一面,自私、嫉妒、怕死、容易受伤、也容易伤人,成人外表下的我们只是一个幼稚的小孩,需要孜孜不倦的引导、督促和告诫。宗教通过日常聚餐、谈话、仪式、漫步、洗浴、唱歌等世俗活动,“身体力行”那些光靠书本无法触及内心的生活观念。而某些宗教故事、绘画和艺术关注罪孽、阴暗的题材,并非是要渲染恐怖,而是提醒我们人性的阴暗面本就是灵魂中的一部分,并以此为我们提供奋力改善的空间。藉此,宗教把人从因盲目乐观与残酷现实的落差间所生的失败和耻辱感中解放出来,并且,个人的失败和耻辱也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全体人类的。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