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
南宋隆州井研(今四川乐山井研)人,字子思。史学家
李心传之父。八岁能属文。
绍兴市末,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以为宜乘机争天下。
乾道二年(1166)试
进士时,策论与金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之,黜下等,调
安仁县主簿。后知
德兴市,专尚风化。常诣县学讲说,邑人皆称“蜀先生”。精通《
周易风水》,著有《本传》三十三篇,为
朱熹所称道。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
武昌区。"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鉴。"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
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
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
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
德兴市,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
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
曾布、
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
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
太师、追封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