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
中国训诂学家
陆宗达(1905年2月13日至1988年2月13日),字颖民(或作颖明),浙江省慈溪人,中国文献语言学家、训诂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
陆宗达,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2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陆宗达追随国学大师黄侃,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文学。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经黄侃推荐,任暨南大学讲师。1929年应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马裕藻之聘任为预科讲师。1931年,预科取消,他开始为本科开课。除去讲授“训诂学”外,他还与罗庸合开了“汉魏六朝诗”课程。1932年到“抗战”爆发,陆宗达先后出任台湾辅仁大学冯庸大学中国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与民国大学等高校的讲师与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陆宗达不愿给日本人占领的学校教书,便专门在中国大学和辅仁大学教书。1947年后,他专一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陆宗达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因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被取消,陆宗达只好转向现代汉语研究,编写了《现代汉语语法》。1956年,他开始在北师大中文系讲授《说文解字通论》。1961年,他开始带第一届古代汉语研究生。1964年,陆宗达编写出一本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训诂学入门读物《训诂浅谈》。1980年,他又把《训诂浅谈》扩充为《训诂简论》再次出版。1988年2月13日逝世于北京。
陆宗达研究文献语言学的指导思想为从文献语言材料出发;以探讨词义为落脚点;以《说文解字》为中心;重视继承,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言学;现向现代社会,重视普及和应用。在上述思想指导下,陆宗达写出了《说文解字通论》《训诂简论》《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等文章。此外,陆宗达在《说文解字》的研究上开创了当代“说文学”,并在文献训诂研究上继往开来,使传统的训诂工作走向理论化。他还是第一个在那个时代公开呼唤训诂学的复生。他还为国学的传播开设家庭课堂,采取纯正的国学教学方式培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他还成立了训诂学会,任第一届会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宗达,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北京。他6岁附学于伯父的干亲杨家成立的学馆,上午学三本小书(《楷体金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部大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下午讲报,用当时宣传革新的《启蒙画报》作教材,主要讲每日时事。9岁时,杨家辞退了老师,他便也离开了学馆。
求学经历
1914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由于成绩优异,直接进入三年级学习。攻读五年级时,他又提前一年考入了北京国立第四中学。入学次年,“五四运动”爆发,陆宗达也参与了街头宣传。他在护国寺演讲时被捕,不久得到释放。
1922年,陆宗达考上北京大学国文系预科,不久升入本科。北大的课分文学、语言和文献三个专业,他选的课以语言专业为主,有钱钱玄同的音韵学、马裕藻的古韵学、沈兼士的文字学等。同时,他也选了一部分文学课,如黄节的汉魏六朝诗、刘毓盘的词学。1926年,通过另外一位章门弟子吴承仕的介绍,陆宗达正式拜黄侃为师。1927年冬天,在黄季刚的提议下,他随同黄季刚到了沈阳市,1928年,又随黄季刚到了南京,和黄季刚的侄子黄焯一同住在教习房。在此期间,他路过上海市,两次亲见章太炎,得到太炎的指导。在南京,他跟黄季刚学习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音韵训诂学。他在东北地区,就跟着黄季刚作了整整半年的《集韵》表。到了南京,黄季刚便开始指导他研治《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1928年秋天,陆宗达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
任教经历
陆宗达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经黄侃推荐,任暨南大学讲师。1929年应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马裕藻之聘任为预科讲师。1930年,还兼任了国学门研究所的编辑。当编辑期间,他接替戴明扬编写了《一切经音义》的索引,还在罗常培的支持下整理了王念孙的《韵谱》与《合韵谱》遗稿。这部遗稿是罗振玉刻《高邮王氏遗书》未采用的,被北大买到。在整理中,他发现,王氏在《合韵谱》中分古韵为22部,将“东”、“冬”分立,而以往学者都是根据《经义述闻》的记载定为21部。次年,预科取消,他开始为本科开课。除去讲授“训诂学”外,他还与罗庸合开了“汉魏六朝诗”课程。
1932年,他写了《王石瞿韵谱合韵谱遗稿跋》。同年,黄侃北上。吴承仕请他在中国大学开课,陆宗达也为他组织了“兴艺社”,请他每周讲授一次《周易风水》,历时半年。从这一时期到“抗战”爆发,陆宗达先后出任台湾辅仁大学冯庸大学中国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与民国大学等高校的讲师与教授。1935年,又写了《王石臞韵谱合韵谱遗稿后记》,证明王氏晚年对古韵的分部已由21部增订为22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陆宗达没有南下。吴承仕去世后,陆宗达接任了他在中国大学开设的绝大多数课程,使得章门学统在沦陷时期也得以延续。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与日伪发生任何瓜葛。他后来出任辅仁大学教授,为的就是“不远在日本人接管的学校教书”。1946年,陆宗达出任中国大学训导长,不久便受到当局阻挠,终被免职。之后,陆宗达除了在各大学授课之外,还写成了《音韵学概论》的讲义。1947年后,他专一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在这些大学里,他把国学的各个部门搬上讲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音韵、训诂学在大学的课堂上取消。
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陆宗达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因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被取消,陆宗达只好转向现代汉语研究,编写了《现代汉语语法》。1956年,在训诂学已经在教育领域销声匿迹后,他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谈谈训诂学》。同年,高校设古代汉语课,他开始在北师大中文系讲授《说文解字通论》。1957年,他把《谈谈训诂学》扩充为《训诂浅谈》收入吴晗主编的"语文小丛书"。1961年,他开始带第一届古代汉语研究生。他亲自教授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还开设了《毛诗》选、《左传》选、《论语》《孟子》选、汉魏六朝诗选、唐宋诗词选。1964年,陆宗达编写出一本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训诂学入门读物《训诂浅谈》,这本书以大量的例证和通俗的讲解,介绍了有关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965年,他着手写《说文解字》通论》,对《说文解字》的编制体例、文字与说解、训释方式、六书、字形演变以及该书的局限性等,进行详细的论述。书中对《说文解字》中常用的训释方法,即字形结构、旁见的说解以及如何运用训释字与被训释字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且对《说文解字》中所保存的古代社会文化科学资料详加阐发,加深了人们对《说文解字》的认识,重申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该书直到1977年才完稿付印。1980年,他又把《训诂浅谈》扩充为《训诂简论》再次出版。从1982年8、9月间起,陆宗达用一年半时间写成了部《说文同源字新证》,此书共计有45万余字。不过由于当时学术著述出版困难,直到陆宗达去世,都未能见到《说文同源字新证》面世。
晚年经历
陆宗达在晚年先后写作了《〈黄季刚诗文钞〉序》《〈黄季刚日记〉序》《〈黄焯文集〉序》等文章,深情回顾了从学黄侃的经历与收获。1988年2月13日逝世于北京。
个人生活
陆宗达爱好昆曲,并很有研究,曾于1929年建立曲会,初设于景山西街,后迁至什刹海前海会贤堂东边一所四合院,租了两间房,最后迁至绒线胡同。参加曲会有十余人,每周活动两次,有时也参加演出。此曲会1937年结束。
陆宗达在美食上的名声,丝毫不逊于语言学上的成就。陆宗达曾有名言:“会吃不一定多花钱。要诀是你得知道怎么做,你得学会品尝那个味儿。上饭馆,不用多点菜,但是,你得能点出他的看家菜,这就叫会吃。”
学术成果
学术成就
陆宗达早期的专业学习涉及古代文学、经学和“小学”(即以古代文献的书面语言为主要材料的文字、声韵、训诂学,亦即传统语文学),而他跟从黄侃学习的主要是“小学”。“小学”在现在属语言文字学范畴,总起来说,陆宗达的研究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以上这五点——从文献语言材料出发;以探讨词义为落脚点;以《说文解字》为中心;重视继承,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言学;现向现代社会,重视普及和应用。这便是陆宗达研究文献语言学的指导思想。
以上资料来源于:
理论思想
陆宗达研究文献语言学的指导思想为从文献语言材料出发;以探讨词义为落脚点;以《说文解字》为中心;重视继承,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言学;现向现代社会,重视普及和应用。
学术著作
书籍
论文
人才培养
陆宗达任教期间,除讲授文字、声韵、训诂学之外,还开设了《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学、《尔雅》学、《昭明文选》学、《十三经》讲读、汉魏诗赋、现代汉语等多门类的课程。尤其精通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传统文字训诂学,是中国训诂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此外,他在培养研究生时,亲自教授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还开设了《毛诗》选、《左传》选、《论语》《孟子》选、汉魏六朝诗选、唐宋诗词选。他每周给十位研究生上两次课,还给个别学生亲自辅导。在教学过程中,他把黄侃当初教授《说文》和古韵的方法传播给自己的研究生,使他们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为他们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陆宗达作为教育家,培养了以王宁为代表的新一代训诂学家,著述育人,都为传统语文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职务
陆宗达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学门研究所编辑,《语文小丛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编委,政协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
荣誉
2021年,陆宗达获“浙江省语言学家”称号。
人物贡献
陆宗达在训诂学领域里,他有过五个“第一”:
第一个在那个时代公开呼唤训诂学的复生。在训诂学遭受挫折、已经被现代人遗忘了的时候,如果没有使中国国学复生的信念,如果没有对传统“小学”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不怕批判的勇气,在那个时代,是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把这门学科推向社会的。
第一个为国学的传播开设家庭课堂。当文字训诂学从高校取消后,陆宗达采用在家中传学的办法,将有志学习国学的中青年聚集在家中传学。
第一个采取纯正的国学教学方式培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
第一个成立训诂学会,任第一届会长。1981年,陆宗达在武汉成立训诂学会,促进了80年代以后的高校训诂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章(章太炎)黄(黄侃)在30至40年代亲自传授的弟子们成为这时的导师,在80年代振兴训诂学的时期,较好地解决了训诂学人才匮乏的问题。
第一个创建了以《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学为中心,以打好传统"小学"根底为主要目标又具有现代意义的博士授予学科点。陆宗达作为第一届学位委员会会成员,在1980年第一次研究生学科评审委员会上亲自提出这个学科点,定名为“汉语文字学”学科点。这个点首次建立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是一个对发展国学意义重大的举措,因为,他使培养以国学继承为主的传统语文学高级人才,有了“学位”做保证。
此外,陆宗达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他的《说文解字通论》是当代中国第一部《说文》研究的通论性著作,他的《说文》研究极有特色,是当之无愧的《说文》学大师。
第二,他对训诂学的复生和在当代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他是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型时期的继往开来的一位学者。他全面地继承了章黄之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学术传人。他所开创的以《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为中心语文学博士点,成为中国训诂学的重镇。
社会关系
以上资料来源于:
后世纪念
研讨会
2005年9月,为了纪念训诂学家、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陆宗达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
纪念文集
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计四十余万言,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回忆与纪念”,收录王宁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陆宗达口述历史摘抄》、郭锡良的《怀念陆宗达》等回忆文章。二是“学术述评”,收录了周有光的《“六书有普遍适用性”例略》、刘又辛的《许慎“六书说”温故》、何九盈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宋永培的《文献正文的训诂与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论文。三是“学术专论”,收录了董莲池的《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黄天树的《读契杂记》、聂鸿音的《西夏文〈夫子善仪歌〉译释》、张民权的《方以智音转说与语源问题探讨》等论文。
人物评价
陆宗达不仅是一位当代的“训诂学大师”,而且是一位“训诂学教育大师”,他为这门学科所作的努力,当激励后学者不畏艰险,更加勤奋地攀登高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评)
陆宗达是中国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的弟子,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传统语言学领域振衰起弊、励志创新的一代宗师。(光明日报评)
陆宗达建树最多的是黄侃致力甚深的训诂、音韵与文字之学。在“小学”这一章门学术最为核心的部分中,他取得了重要推进。同时,他在教育弟子时也投注了极大精力,续写了“章门与现代中国教育”这一世纪命题。(南方教育时报数字报评)
参考资料
陆宗达 Lu Zongda.豆瓣读书.2024-07-23
陆宗达.北京师范大学.2023-12-29
陆宗达:刻苦为人 殷勤传学.南方教育时报数字报.2024-07-24
陆宗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24
训诂浅谈.豆瓣读书.2024-07-23
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豆瓣读书.2024-07-23
古漢語詞義答問.豆瓣读书.2024-07-23
訓诂方法論.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豆瓣读书.2024-07-23
现代汉语语法.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诂简论.豆瓣读书.2024-07-23
说文解字通论.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诂方法论.豆瓣读书.2024-07-23
陆宗达文字学讲义.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话简论.豆瓣读书.2024-07-23
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诂与训诂学.豆瓣读书.2024-07-23
训诂研究.豆瓣读书.2024-07-23
陸宗達先生百年誕辰纪念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2024-07-23
黄侃国学文集.豆瓣读书.2024-07-24
张中行 Zhongxing Zhang.豆瓣读书.2024-07-24
朱家溍 Jiajin Zhu.豆瓣读书.2024-07-24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豆瓣读书.2024-07-24
王宁.豆瓣.2024-07-24
学界隆重纪念陆宗达先生百年诞辰.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7-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求学经历
任教经历
晚年经历
个人生活
学术成果
学术成就
理论思想
学术著作
书籍
论文
人才培养
社会职务
荣誉
人物贡献
社会关系
后世纪念
研讨会
纪念文集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