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和夫(1917年12月12日—1994年9月),出生于日本
冈山县县,祖籍四川乐山,毕业于
京都大学,中国有机化学家、石油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郭和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长子。
1941年,郭和夫从日本京都大学毕业。抗战胜利后,郭和夫几经周折从日本乘船辗转回到中国。1949年,郭和夫应聘到大连化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大连市侨联副主任和大连市中日友好学会会长。随后的45年时间里,郭和夫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石油化学的研究。1994年9月,郭和夫在因公出差途中突发
脑出血病逝,享年77岁。
郭和夫在海昌蓝
染料、页岩油加工精制、烃类氧化、
烯烃聚合、丝绸整理剂、
拟除虫菊酯新农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获得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
科技成果奖、
辽宁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奖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7年12月12日,郭和夫出生在
日本冈山市,郭沫若与日本籍妻子安娜的长子。1918年,他随家人离开了冈山搬到九州北部城市
福冈市,住在福冈质屋(相当于中国的当铺)仓库的楼上。
1923年,他随父母和兄弟姐妹回到中国。1927年8月,他的父亲郭沫若参加
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全家流亡日本。1928年,他就读于市川小学。1931年,他小学毕业后进
东京立第三中学读书,毕业后即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37年,他的父亲郭沫若独自离开日本回中国参加抗日,他和兄弟姐妹在日本靠母亲安娜打零工维持生活。1938年,他进
京都大学工业部
应用化学科学习。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毕业后留校从事
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郭和夫几经周折克服困难,从日本乘船经过台湾辗转回到中国大陆。
工作经历
50-60年代
1949年,郭和夫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来到
大连市,应聘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1951年,郭和夫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海昌蓝染料,获得
东北地区工业部奖。1953年,他针对东北丰富的页岩油资源开展了国家急需的页岩油成分的分析工作,并取得了成果。1955年,郭和夫担任大连化物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并连任3届。1956年,郭和夫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室主任,组织力量从事
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多种页岩油的化工精制方法。
1959年,郭和夫倡导开展泡沸石
分子筛的合成研究,万邦和组成功合成出A型、X型分子筛,并将成果产业化。1960年,郭和夫随
张大煜所长等化物所专家亲赴
大庆市学习考察,及时地转向开展石油
化学、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石油化学研究室主任,开辟烃类液相氧化、燃烧化学及
烯烃聚合等工作。1961年至1964年,郭和夫开展了
乙烯丙烯共聚合成
弹性体的匀相钒、铝络合
催化体系的研究,乙烯丙烯制长链α-烯烃的高效钛系载体催化体系的研究。1964年,郭和夫在大连建成我国第一个分子筛生产厂,该成果获1965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1968年,他研制了化
聚乙烯。1970年,郭和夫组织力量开展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工作,保留、凝练和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70-80年代
1972年,在他领导的研究室里,高硅Y型分子筛合成成功。1974年,新型
聚α烯烃降凝剂研制成功,300吨/年一次开车成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他又在室内支持撰写“
分子筛”一书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80年代后
80-90年代,郭和夫领导开展了
甲氰菊酯农药项目的研发工作,这一项目被称为是他一生科研活动以及人品魅力的浓缩。1994年9月,郭和夫因公赴东北伊春出差科研考察途中突发
脑出血,经抢救无效病逝于
哈尔滨市,终年77岁。
主要成就
科学贡献
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
早在50年代,郭和夫就注意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60年代提出了开展金属有机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作用的研究的建议,并且组织力量开展了
二茂铁和
卡尔·齐格勒催化剂的研究工作。郭和夫在学术上除注视有机
基团与金属结合之外,更要求
有机合成与
催化结合,着眼于有机合成催化化,继而加强催化合成手性化,与化物所雄厚的
多相催化相对应,组建了均相催化研究室并任主任,后又发展为络合催化与匀相催化两个研究室。郭和夫和他的团队懂得催化剂的作用不仅如书本上的经典定义,能改变一个反应的速度,而且懂得催化剂还有能动作用,可以创造新的反应,创造新的物质。他先后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烯烃聚合、固氮、C1化学、金属
原子簇络合物化学、
结构化学、生物
有机催化、不对称催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他的专业领域里,包含从传统的有机化学、有机合成(C-H)发展到金属有机化学(M-C)、金属有机络合物(MLn)、金属原子簇络合物(M-M)、异核原子簇(MaMbLn)、水相金属有机、手性催化合成、催化精细合成和生物有机催化等领域。同时,着力发展了红外(IR)、核磁(液相NMR、固相NMR)、
量子化学计算、X-ray
单晶结构分析等。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使化物所在这方面科研能力创新发展,出成果出人才双丰收。
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的研究
1956年,郭和夫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室主任后,组织力量从事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多种页岩油的化工精制方法。他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沸石分子筛的合成研究,为化工分离、杂质去除、超纯制备以及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型多孔材料。
石油化学研究
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他积极并及时转向开展石油化学、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石油化学研究室主任,先后开辟了烃类液相氧化及燃烧化学、
烯烃聚合等新的研究领域。他领导的团队创造性地发展了光氧化法制取
2-甲基-1,3-丁二烯的新流程,发展了
石脑油液相氧化制
食用醋酸的工艺过程;完成了
石蜡深度氧化制取
二元酸的研究。后两者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分别获得了
科技成果奖。
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郭和夫敏锐地感到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必将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学科,为此,郭和夫积极地提出了要开展
生物催化研究的建议。
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为目标产物的研究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郭和夫提出了在中国开展以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为目标产物的研究方向。指导研制成功了
柞蚕丝绸后整理剂,基本解决了柞蚕丝绸水迹、泛黄和缩水等问题;领导研制成功新型选矿
起泡剂、
维生素e合成新工艺以及高效优质低毒新型杀虫剂
甲氰菊酯农药等。这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大多已建厂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学术成就
参考资料:(仅部分数据)
人才培养
化物所成立不久,便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中心环节,郭和夫便将培养人才、提携后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早在20世纪50年代,郭和夫就是该所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之一。改革开放后,郭和夫选派化物所人才到国际科学家所在的研究所或者大学学习深造,这些人回国后都成为了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人物生活
郭和夫生活俭朴,居室简陋,旧衣补丁,一袭布衣、一顶草帽,穿着一双解放鞋、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的和善老人,常常是饭菜一锅煮,吃上好几顿。但是每逢有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他总是慷慨解囊。化物所里的同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或者思想、经济上有困难,他一旦知道了,总是为其奔走操心,倾力相助。
郭和夫在学术上容人探求、虚心好学。在实际工作中,郭和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历来以不知为不知,纵然自己是个老科学家,也从不在人前摆架子,被所里的研究后辈称为“老郭头”。
人物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论文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仅为部分数据
相关作品
人物关系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2017年12月12日,纪念郭和夫诞辰100周年座谈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
人物评价
国内评价
“他严谨治学、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激励全所人为实现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里研究所领导王华 评)
郭和夫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为研究所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世维 评)
“先生是位慈善的长者,是位品德高尚的贤人,是位一生献身于科学事业而有成就的学者,是培养了许多科学人才的伯乐,是第二研究室的缔造者与致力于其长期培育发展的领导人,也是大连化物所的开拓者与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先生为科学贡献了一生,他的善良与伟绩,永远使人景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胡皆汉 评)
国外评价
在大学时代(1938-1941)的郭和夫,是一位很亲切的非常用功的读书人。(
日本学者
福井谦一 评)
有一次听他谈到
聚丙烯工业化的问题,在那样一个严峻的条件下,能够做成功,我深受感动,这是工业化学精髓的很好的体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却。(日本学者山本明夫 评)
众所周知,郭和夫是
有机催化化学的权威,对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日本学者藤原三 评)
和夫先生无论是在人品方面,还是在化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业绩。(日本学者向坊隆 评)
郭和夫学识深厚,判断敏捷,人品诚实正直,风格气高。(日本学者木村睦南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