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寺原名祁保寺,是由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以及廊庑组成,随山势而起伏,为四合院式殿堂,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中国旅游圣地。
正殿于藏珠山顶,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建,系素面石质 台基,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
开间21.42米(明间宽4.2米,次间宽2.97米,梢间宽6.03米).进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屋,前后答刂 牵用四柱。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是七宝寺的主体建筑。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脊高4.93米,面阔三开间10.41 米(明间宽5.19米,次间宽2.74米),进深10.09米,木结构穿斗式屋架悬山式屋顶,与正殿相距5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八架椽屋,三穿四柱。建筑面积约101平方米。
前殿外的山门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1899)作过维修,面阔五
开间17.35米,进深6.41米,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木构穿斗式屋架,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用四柱。正脊下悬一宽0.68米,长2.28米的木匾,上镌刻清人杜伯宣所书的“七宝庄严”四字。
山门前5米的藏珠山腰上,立一木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重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架,檐下施斗拱铺作十九朵,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牌坊通高7米,面阔8.94米,青石素面基座,高0.97米,宽2.71米。
大殿后的文昌楼,建于清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与大殿相距3米,木构一楼一底建筑通高7.18米,面阔五
开间21.75米,进深8米,前后撩檐木枋相距9.82米,穿逗式屋架,前檐为单檐,后檐为重檐高5.04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分心用五柱。
文昌楼后为奎星楼,
地基低于文昌楼的2.8米,建筑风格与文昌楼相同,于1952年8月改建。
1990年10月20日,
南充市县人民政府以南充府发(1990)168号文规定七宝寺(含附属建筑)四周的副阶石为准,外建30米内为重点保护范围,50米内为一般保护范围。
七宝寺原名祁保寺。1938年5月4日,也就是
厦门市沦陷前4天,
李叔同(李叔同)应邀来到
漳州市弘法。起先居住在南山寺,后住祁保寺。法师亲书一匾,将祁保寺改名为七宝寺。
七宝寺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在明代已是南充胜迹。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
杨瞻任
四川省按察使,巡视川北,常住
顺庆区、
保宁两府。他喜欢游历,一天,他来到藏珠山,看见七宝寺殿阁朽败,于是责令
住持重新修缮,以保存古迹。他见山脚下的南池桥濒临倒塌,非常忧虑,便对
南充市知县王信之说道:“此桥为南充、
西充县、蓬溪三县之要道,倘桥坏而伤民,知县之过也。”王信之深感惭愧,立即拨款重新修建,杨瞻将此桥命名为果南桥。百姓感其恩德,称为“
咏归桥”。此桥21孔,全长54米,宛如
彩虹,横跨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