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达发(1951年12月17日-2020年5月23日),高级记者,男,
汉族,
湖北省洪湖市人,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7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干部、教科文部记者,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记者,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地方部主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2020年5月23日,龚达发同志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69岁。
人物经历
1969年至1975年12月,先后在福州军区、湖北洪湖中岭公社、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学习;
1975至2013年1月,先后任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干部、教科文部记者,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记者,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地方部主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1978年,参与筹建人民日报
科学教育部(教科文部),任编辑;
1981年,初派驻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
1992年,任站长;
1999年,被评为高级记者;
2005年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是人民日报历史上驻站时间最长的记者之一;
2013年1月退休。
代表作品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1987.9.13,头版头条,消息),较早向世界展示二汽在改革中克难奋进,大展宏图的事迹,被读者称为"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创新"。
《在烈火中曝光 》(1989.1.6,一版通讯,获报社总编辑特别奖),在热情讴歌消防战士英雄精神的同时,无情鞭挞了在事故面前贪生怕死的官僚主义行径,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1996.3.26,一版头条长篇通讯,获报社好新闻
一等奖、首届精品
提名奖),为全国树立了一个"讲政治、爱人民"的楷模。
《武钢转变经营战略》(1995.12.1,头条消息)获
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三峡工程:一部民族史诗》(1997.11.6,头版头条长篇通讯),热情歌颂了伟大的三峡工程及其建设者,揭示了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真理,被
中国记协网等评为三峡报道好新闻一等奖。
《百步一亭 温馨家园》(2001.4.22,头版头条长篇通讯),为全国树立了一个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典范,如今已成为湖北家喻户晓的品牌,成为全国社区服务的一面旗帜。担任记者部主任以后,在参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同时,他靠前指挥,带头写稿。
2006年采写的《云南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2006.7.12,头条消息)、《长征从这里开始》(2006.9.8,头条通讯),双双获得报社好新闻一等奖。
社会评价
龚达发同志采访深入,作风扎实。他一直坚信脚板底下出新闻, 他要求记者"不到现场不发稿,不是自采不署名",并身体力行,带头实践,坚持深入现场,搜集第一手资料,不轻信第二手资料。1996年,为报道优秀信访局长吴天祥,他和吴天祥一起上下班,走街串户,走访"穷亲戚",把报道对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吴天祥的名言"端谁的碗,服谁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连心桥"等都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准则。在报道武汉
百步亭集团社区时, 他一连几个晚上蹲在社区,深入普通居民家中座谈采访,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准确信息,使报道不仅生动感人,而且站得高、立意远。98年抗洪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
洪湖市等重灾区采访两个多月,和同事一道写出大量生动感人的报道,他带领的采访集体被评为中直机关"抗洪先进党支部"。他参与了三峡工程论证、施工建设全过程的报道活动,对工程和建设者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大江截流,他带领人民日报采访组在工地住了一个多月,住工棚、吃盒饭、钻隧道、趟江底,足迹遍及三峡工地15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同事一道写出上百篇三峡报道。去年他到
云南省采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深入到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丽江市、怒江等人迹罕至的村寨,走访纳西、普米、
基诺族、德昂、
独龙族、
傣族、
怒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家庭;在采写《长征从这里开始》时,他带领采访组冒着8月酷暑踏访
广昌县、
瑞金市、
于都县等老区县市,采访数以百计的老区干群和红军老战士。
20多年的记者生涯,他一直把人民当成衣食父母,与人民同欢乐,共爱憎。他不同意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的说法,他牢记毛泽东的教导,甘作人民的小学生。无论是到工厂车间、村民小组,他都虚心求教,不摆架子。他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对党和政府帮忙不添乱。他经常做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化解矛盾,解疑释惑。他认为,党报记者是职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能传播正确的思想,不能为错误的东西当传声筒。他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他认为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正气,批评腐朽,促进工作,而不是为了记者个人出名。1981年
中秋节,他突然接到报社电话说,
孝感市有一个女青年扬言要杀人,要他去了解情况。他连夜坐火车、转汽车,在当地妇联帮助下,深夜12时找到这位女青年,和她谈了整整一天。终于弄清她因为恋爱受挫,要杀人报复。通过交谈和深入的思想工作,使她放弃了极端想法,重新振作。临行前,地方妇联和当事人都希望不要报道。龚达发信守诺言,放弃了一个大好社会新闻题材,却保住了一个人的名誉,挽救了一个生命。在采访工作中,他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总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分析矛盾、总结教训,促进问题解决,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一般不作公开报道,以免激化矛盾。
作为记者,他有很强的正义感,在热情
讴歌党和人民的同时,对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决不姑息。1989年1月2日,一艘
油轮在武汉附近
长江水域爆炸,消防人员冒死抢救,多人牺牲,但也有少数官员贪生怕死, 临阵退缩。龚达发拍案而起,饱含激情写出长篇通讯《烈火中曝光》,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他因此承受很大压力,但他义无反顾,一连写出近10篇连续报道。《曝光》被人民日报授予当时最高奖 --总编辑特别奖。
人物逝世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退休干部龚达发同志因病于2020年5月23日7时3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