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因不满参加
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德国租借山东半岛的权利转让给
日本,而火烧
曹汝霖个人官邸赵家楼的事件,事件导致32名学生被逮捕。
1919年5月4日上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等13个学校的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举行了联合会议,讨论
游行示威事项,决定发布“北京学生全体宣言”,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政治斗争口号。当日下午,高等师范的学生首先到达天安门广场。其他各校学生纷纷参与,游行队伍到达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受到军警的阻拦,多次交涉毫无结果,于是队伍开往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由于没有找到曹汝霖,爱国学生
匡互生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将屋内易燃的帐子、挂画、信件集中起来点火。与此同时,其他同学殴打了来不及逃走、化装成日本人的
章宗祥。赵家楼燃起大火之后,军警赶来灭火,并逮捕了32名来不及散去的学生。
火烧赵家楼事件震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迅速蔓延中华大地,在进步学生的推动下,取得了运动的胜利。
事件经过
签订和约
1919年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从
德国手中收回青岛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二十一条”不但没有取消,竟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
日本。消息传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表示誓死抗争的民意。
匡互生彻夜难眠,热血沸腾,与相知好友月下密谈,决计为国牺牲,写好遗书,将后事托嘱友人,说:“
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怨。”言语悲壮,感人至深。
秘密集会
1919年5月3日晚,在学校饭厅旁的一间小屋里,工学会召开了秘密会议。大家认为,如果在7日搞游行示威,恐怕时间过迟,消息泄漏,会引起反动政府事先的阻止或压制,于是决定提前在第二天",即5月4日举行,又是星期天,无须同学停课参加,也容易得到一般同学的同情以增加人数。围绕对示威运动本会应采取何种态度,到会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有人主张发动一次普通的群众性示威游行,有人则主张采取暴力行动,
匡互生是后一派主张的坚持者,他认为对反动军阀的暴力统治,不能靠示威运动,只能以暴抗暴,发动突袭性的暴力行动。他据理力争,感情激烈,在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他的提议得到通过,并决定以参与签定合约的
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为目标。当夜,大家各自行动,有的去联络各校志同道合者;有的去调查曹、章、陆的住宅地址及门牌号码;有的设法从大栅栏一带的照相馆里搞到三贼的照片,以便临时有所对证;有的去准备火柴、汽油等点火器具。散会后,
匡互生和三四名更相知的会员密议,准备做流血大牺牲,认为血钟不响,民众是不能从酣梦中醒来对抗媚外的政府的。这场密议差不多到4日天明才结束。这天夜里,与高师同时,
北京大学、工专、法专等学校的学生团体也举行了集会。
示威抗议
1919年5月4日上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13个学校的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举行了联合会议,讨论游行示威事项,决定发布“北京学生全体宣言”,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政治斗争口号。当日下午,高师的学生举着用白布写好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首先到达天安门广场。其他各校学生也怀着炽烈的爱国热忱,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参加集会游行的有三千多名学生。他们手持小旗,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严惩国贼”等慷慨激昂的口号。
游行队伍到达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受到军警的阻拦,多次交涉毫无结果。中国的土地竟不让中国人通过,学生们被激怒了,就是素来温和的同学也压抑不住受
帝国主义欺辱的愤怒感情了。这时候,队伍里有人高喊“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
曹汝霖家里去”,于是愤怒的人群潮水般地向赵家楼涌去。这出乎负责总指挥的
北京大学学生
傅斯年的意外,虽极力阻止,却毫无效力。
匡互生和另外几个高师的学生走在队伍的前面,高呼口号,散发传单,登台演讲,沿途观看的民众无不动容。
点火焚楼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赵家楼胡同,曹宅的大门早已紧闭,由于房屋围墙太高,无法翻入,盛怒之下的学生将旗子掷向院内,高喊“卖国贼曹汝霖快出来”!学生们的情绪越来越激昂,但无法冲进门去。匡互生心急如焚,这时,他猛然发现大门右侧有一个窗户,他以少年时代练就的武功,纵身跃上窗台,一拳将窗户玻璃击得粉碎,两手用力一瓣,把窗户上的小钢筋拉弯,然后一跃而入,接着又有四五个准备牺牲的同学爬了进去。宅内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早被外面的呼声所震骇,看见
匡互生等跳了进来,更是目瞪口呆,竟自动取下
刺刀,退出枪弹。匡互生等迅速将笨重的大门打开,如鲫如鳞的群众一拥而入。
入宅前已传说曹、章、陆三贼正在曹家开会,匡互生全然不顾流血受伤的手,和大家涌入内宅搜寻,但没有找到。于是,愤怒之极的匡互生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将屋内易燃的帐子、挂画、信件集中起来,准备点火,这一举动被担任游行大会主席的
段锡朋所发现,他阻止匡互生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并断然点燃了火。这把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其他同学痛打了来不及逃走、化装成日本人的
章宗祥。曹宅燃起大火之后,军警赶来灭火,并逮捕了32名来不及散去的学生。
匡互生闻之,认为首先打进曹宅和点火的都是他,不是被捕同学之罪,要去自首,换出32人,经诸同学力劝乃止。
事件结果
1919年6月4日,军阀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罢免了
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释放了被捕的学生。这时,一直为学生运动奔忙操劳的匡互生,虽已是十分憔悴,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快慰。
代表人物
1915年,匡互生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数理部本科,专攻
天文学。这期间,时局动荡,战祸连年,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签定了“
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好河山沉沦在各派军阀的混战中。面对日益倾危的国势,
匡互生无法遏制内心的忧愤,悲恨交加。他一面努力学习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鉴于以往学生运动缺乏中心组织从事领导,屡遭失败,他乃与
周予同、
刘薰宇、杨明轩等先后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同言社”、“健社”和“工学会”,他亲自起草工学会章程,联络和团结更多的爱国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开展学术研究,在校内及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匡互生以身报国的思想并非此时才有。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族革命的浪涛波及他的家乡,乡人
贺金声因起而反清,倡导革命面英勇就义。这对年仅12岁的
匡互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萌发了为劳苦大众牺牲的精神。他在中学时代就参加
辛亥革命,攻打巡抚衙门,参加学生军,并在作文中痛斥
袁世凯的爪牙、当地军阀
汤芗铭的罪恶丑行。他的国文老师李洞天为掩护他逃走惨遭屠杀,这对他震动很大,誓以老师为榜样,立志报国。他还时常和同学们讨论国事,认为革命非再来一次不可。
历史意义
火烧赵家、痛打
章宗祥的义举,震动全国,“五四”爱国运动迅速蔓延中华大地,军阀政府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部分学生发生动摇。
匡互生看到这种情况后十分担忧,他说:“如此下去,以壮烈始,而以畏惧终,于国事无益,宜冲破网罗,继续运动,与军警决斗,获最后之成功!不成,则以死继之。”他和进步同学一起组成讲演队,出校演讲,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但他无所畏惧。在这些进步学生的推动下,终于取得了运动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