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波沙(1881年8月31日-1940年7月10日),葡萄牙殖民行政官员,曾三度担任澳门总督(1918-19、1926-30、1937-40),任期共8年7个月。他的妻子是诗人玛利亚·安娜·阿奇艾洛蒂·塔马尼尼。在任期间,发生台山木屋区大火,木屋全部被焚毁。1931年在原址建成约900间砖屋,整齐排列成11条街道,命名为巴波沙坊,廉价租给平民居住。连接
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与关闸的马路也以其命名。原纪念牌坊到1990年代重建,位于
巴波沙大马路和菜园涌边街交界。
1940年6月28日,巴波沙因澳门当局容许走私及售卖鸦片,导致国际联盟宣布惩处澳门,被召回
里斯本对事件负责,随后被革职。离任后不久,于7月10日病逝。
巴波沙 (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1880-1940),曾三任澳门总督(1918-19,1926-30,1939-40),最后在面对
日本的威胁下死于任上。其妻为诗人。在任期间台山木屋区大火,木屋全部焚毁。1931年在原址建成900多间砖屋,整齐地排列成11条街道,廉价租给平民居住,并命名为“巴波沙坊”。连接
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与关闸的马路亦以其命名。原来的纪念牌坊到九十年代重建 (位于
巴波沙大马路及菜园涌边街交界)。
澳门立宪派领袖,
少校军官。又译作巴尔博托。葡萄牙人。1822年以澳门土生葡萄牙人为主的立宪派强烈要求变革。8月19日,市民选出新的议事局,成立立宪派新政权,推巴波沙执政。9月12日,他又创办澳门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
蜜蜂华报》,该报成为有力武器,以社论、读者来信形式检举复旧势力。后来澳门新政权未获葡印
总督的承认,1823年6月,
果阿邦派兵镇压。在
清朝的帮助下,澳门新政权才暂时解围脱险。但立宪派内部却矛盾重重,巴波沙主张改变历来的政体,重选一个没有普通法官的议事局,导致市民的不满。保守派利用这一机会,秘密与果阿军队勾结,于9月23日凌晨进入澳门,逮捕巴波沙,并将其押往
印度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