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道川,为边山区与二道川、三道川、四道川平行的西东向大川,唯头道川在边山出流。头道川有两源,在
汾阳市交口县乡,源于石桦崖南麓,东经任家嶂、蔚家沟、高家庄、马家庄、任家庄转东南至交口;
南川区源于黄芦岭北麓董家梁,东南行到拐岭底折向东行,经唐垣上、南盘上、上古池、下古池、南坡上等村,折向东偏北,经杀树湾至交口。北南两川各长13公里和14.5公里,在交口村汇合向东行,经阎家庄、王庄、王虎庄,至汾阳、文水界峡谷折向东南行,经
文水县马西乡康家堡、曲折东行至
神堂村北出谷。在谷口建小水库一座。河道全长38.2公里,流域面积181.6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5。0.1立方米/秒,年径流675万立方米。建库后,引库水灌溉边山农田。洪水经水库缓洪,沿灌溉渠下泄,经文水县马西、上贤,滞于
南武度村一带。
头道川谷口以下称神堂沟,
北魏时名隐泉水,在文水平陶村南汇人文峪河。《水经注·文水》载,“文水又南县(古平陶县),右会隐泉口,水出泉山之上顶。俗云:蜴雨时,7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隐泉山在川东,又名
子夏山、大陵山o“石室”名“隐唐洞”、“隐堂洞”o明清时,开渠引水北行,经马西至乐村,名“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