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1943年~2021年),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63年考入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20世纪80年代就读
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编辑。2002年,迁居北京,为自由摄影人。拍摄有《
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
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30年》等
摄影专题。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200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画王册阿尔卡特大奖”金奖、第十七届中国摄影展览金奖、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200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杯”中国优秀摄影师金奖。
2021年3月13日,王福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物经历
王福春3岁丧父,4岁丧母,从小由哥嫂带大。
1963年,入读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
1970年复员后,回到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工作,担任车辆钳工。因为酷爱绘画而被调到工会担任宣传干事。
1977年,王福春因一次给劳动模范拍宣传照的机会,在技术室借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自此踏上摄影之路。
1980年代,他就读于
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摄影师、编辑。他主要拍摄中国人在火车上旅行的照片,作品多为黑白影像,具有历史感和沧桑感,见证了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
2000年,应丹麦
奥胡斯IMAGE形象艺术摄影展馆邀请,王福春挑选了自己部分作品,以“
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名展出。2001年,出版同名画册。
2002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画册阿尔卡特大奖”金奖。同年,从
哈尔滨市迁居北京。
2004年,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杯”中国优秀摄影师金奖。
2021年3月13日上午6点08分,在北京逝世。
主要作品
200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应丹麦奥胡斯IMAGE形象艺术摄影展馆邀请展出。
2001年《
火车上的中国人》参加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2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参加
莫斯科摄影人之家国际摄影展。
2002年《黑土地》参加第二届
平遥县国际
摄影大展,《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中国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
2003年《中国人的故事》参加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4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应
法国邀请参加中法文化年“平遥在巴黎”展出。
2004年《东北人家》参加第四次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4年《
火车上的中国人》参加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2005年《火车与中国人》参加上海爱普生影艺坊摄影大展。
2005年《大东北》参加第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展览。
2006年《中国蒸汽机车》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7年《地铁上的中国人》参加
平遥县国际
摄影大展。
2008年《藏民铁路》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8年《生活中的中国人》王福春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举办。
多次赴丹麦、法国、巴西、
意大利、英国、
俄罗斯、美国、荷兰等国家参加摄影展和画廊展。
人物轶事
2002 年我来北京,每次出行办事都乘坐地铁,于是便想拍《火车上的中国人》姊妹篇《地铁里的中国人》。可两年多,在地铁里就是找不到感觉,找不到火车车厢里的曾有过的感觉。那躁动的、拥挤的人群,弱光晃动的车厢,令我的莱卡无能为力。于是,我便买了一台康泰时 g2 全自动相机,可在地铁里仍然不灵。更令我不安的是在地铁里像做贼似的,你一举相机,马上遭到白眼和指责,什么肖像权、隐私权等都来了,人们自我保护维权意识增强了。我一时困惑到了极点,我感概万千,做一名纪实摄影师太难了,拍片不能正大光明,总是偷偷摸摸的,总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就在我困惑时,我儿子送我一台小数码口袋机。我这人比较传统,对数字摄影始终持有偏见,不愿接受,可到地铁里一试,果然不错,一下找到感觉。去年十月我买了一台
松下电器 lx2 小数码口袋机,小巧玲珑不引人注目,配
徕卡 28 广角镜头,16:9 宽画幅,1000 万像素,防抖功能,在弱光晃动的车厢里 1/30 秒以下低速区手持能拍实,太神奇了。
地铁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必然渠道。它安全正点快速方便,是分流、缓解路面交通拥挤最好的举措。地铁客流主要来源于进城的民工、公司白领打工族和出行办事的百姓等。你看那拥挤的匆忙上下车的人流,快速的脚步,
宾利飞驰的车厢都在体现快节奏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生存,承受着无形精神压力。你看满车厢读报的、看书的、吃饭的、打手机的、玩电脑的、打游艺的、热恋的、乞讨的各姿各异,行行色色。地铁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演绎着人生百态。
我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和香港地铁。把中国地铁拍遍拍好,来表现地铁里的中国人那时空隧道里的时代印记,了却我的铁路情结。
获奖记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