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阔嘴鸟体长为20-28厘米,体重47-79克。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都比较艳丽,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黄绿色;跗和脚趾橄榄绿色。嘴形宽阔而平扁。头部及耳语为亮黑色,顶部中央有一个亮蓝色斑块,稍沾紫色或淡黄白色,闪耀宝石光泽;后枕两侧各具一块鲜黄斑。前额基线至眼先,喉部及颈侧均为亮黄色。两翅基部亮钻蓝色,形成显著的翼镜,余部暗蓝色和绿色,近基部具白色翼斑。上体为亮草绿色;下体淡绿色,多少渲染淡蓝色。尾羽表面亮蓝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
大小量度:体重♂52-57g,♀47-79g;体长♂242-281mm,♀202-270mm;嘴峰♂16-20mm,♀16-21mm;翅♂95-106mm,♀95-104mm;尾♂110-136mm,♀
112135mm;跗♂24-28mm,♀24-28mm。(注:♂
雄性;♀
雌性)
分布于
孟加拉国、
不丹、
柬埔寨、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老挝、
马来西亚、缅甸、
尼泊尔、
泰国、
越南。
中原地区分布有
指名亚种为
留鸟,见于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云南省西部及南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贵州省西南部。保护区: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平分水岭、
高黎贡山和铜壁关。2021年4月消息,西藏发现5个中国新纪录物种,其中包括长尾阔嘴鸟。目前已经确认了五个
亚种:
P. d. dalhousiae -
喜马拉雅山脉山脚下,从印度北部(
北阿坎德邦)和尼泊尔东部,东至
孟加拉国东南部,从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南部)南至
泰国北部,
老挝和
越南中部(
安南保护国中部);据报道还见于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P. d. cyanicauda - 泰国东南部和
柬埔寨。
P. d. psittacinus - 马来半岛和
苏门答腊岛。
长尾阔嘴鸟是
热带林栖鸟类,通常栖息于海拔88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不常见于
亚热带原始林及成熟的次生山林,通常见于海拔700-1500米,但在
喜马拉雅山脉可高至2000米。常见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栖息。它们的自然
栖息地包括森林、溪流、热带和亚热带湿润低地森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山地森林。它们似乎更喜欢靠近小水体,如溪流、淡水和湿地。它们是定居的,非迁徙的物种。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较高海拔地区的长尾阔嘴鸟在寒冷的冬季常常会下移到较低海拔地区。
常见十多只、甚至二三十只结群活动觅食;主要以昆虫、果实为食。食物种类包括
蜘蛛、黑蚂蚁、
金虫、种子、榕果、
核果、
甲虫、
阆中九香虫、蜂类等。长尾阔嘴鸟是社交性鸟类,通常成小群觅食。它们也被观察到与其他物种混群。尽管它们的尖叫声很响亮,但它们通常躲藏在树叶间,是相对胆怯的鸟类,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这些鸟类是食虫动物,通常在森林中觅食小昆虫。它们在非繁殖季节常常成小群觅食,最多可达15只。它们主要以
蚱蜢、
蟋蟀科、蝗虫、甲虫、
蚜虫、
双翅目飞虫、
臭虫、蛾和蜘蛛为食。它们偶尔也会吃小青蛙、
浆果和其他水果。
繁殖期长尾阔嘴鸟筑巢于海拔650米处的沟谷热带雨林中、溪流边的灌丛和矮树上。巢都是由山茅草、草根和藤蔓编织而成。巢形成梨状,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在水面,离水1.2-1.8米,每个巢之间约相距6-12米。巢长32厘米,底宽13厘米,口径6厘米。巢中有卵4-5枚。卵为壳白色,无斑点。长尾阔嘴鸟的繁殖季节可能因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
种群从3月至4月繁殖,而生活在/附近缅甸的种群从4月开始繁殖。雌鸟会产下5到6枚白色的卵,呈椭圆形。雌雄双方都会孵化和喂养幼鸟。甚至有人认为长尾阔嘴鸟可能是协同育雏的,因为观察到巢周围有两只以上的个体。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1年12月,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普者黑
喀斯特中国湿地公园3号鸟类监测样线进行秋冬鸟类监测时,发现一只身着绿羽,拖着蓝色
长尾𫛭,嘴较宽的未知鸟类,经对比确认,确定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长尾阔嘴鸟。长尾阔嘴鸟的叫声是一系列响亮、尖锐、向下折叠的口哨声,“pseeu..pseeu..pseeu”和“tseeay..tseeay”声音呈下降音阶。它们也会发出尖锐的刺耳的“pseeup”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