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原名Alberto Pincherle,是一位
意大利小说家和记者,生于1907年11月28日,逝世于1990年9月26日。他的小说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疏离和
存在主义等问题。莫拉维亚最著名的小说是他的处女作《漠不关心的人》(Gli indifferenti,1929年)和反
法西斯主义小说《顺从者》(Il Conformista),后者被改编成了由伯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顺从者》(The Conformist,1970年)。他的其他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如《阿戈斯蒂诺》(Agostino,1962年)、《无聊》(La Noia,1963年)和《乡村女人》(La ciociara,1960年)等。莫拉维亚的写作风格以事实、冷静、精确为特点,常描绘中产阶级的不安。他认为作家必须“承担道德立场、明确的政治、社会和哲学态度”,但最终“作家的生存是超越他的信仰的”。莫拉维亚曾担任国际笔会主席,并在1959年至1962年期间担任该组织的主席。他是一位无神论者,其作品植根于19世纪叙事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和文化意识。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事,发表了数十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他以写实的笔法,通过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平常故事,触到了人的心灵深处。他的作品在
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生于罗马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莫拉维亚是笔名,来自祖母的姓氏。他的父亲卡洛是犹太人,是建筑师和画家。母亲特瑞萨(Teresa Iginia De Marsanich)来自
安科纳,是达尔马提亚族裔。莫拉维亚九岁时患上骨结核病,卧床五年,并中止了学业。前三年他呆在家里,后来两年则在疗养地Cortina d'Ampezzo(
意大利东北部)度过。莫拉维亚把时间都消磨在书本中。他最喜爱的作家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
詹姆斯·乔伊斯、
亚里士多德、
哥尔多尼、
莎士比亚、
莫里哀、
斯特凡·马拉梅等。他学习了
法语和
德语,并用这两种语言开始创作诗歌。
青年经历
1925年,莫拉维亚离开了疗养地迁居Brixen,他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冷漠的人们》,并于1929年自费出版。小说获得了广泛的注意。它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庸俗、虚伪的生活,揭露
法西斯主义统治初期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空虚、堕落的精神状态,后来被法西斯当局禁止刊印。
这一时期,莫拉维亚结识了Corrado Alvaro和Massimo Bontempelli,开始为杂志《900》撰写文章。这本杂志上也发表了他最早的短篇小说Lassitude de courtisane等。他也为Curzio Malaparte编辑的报纸La Stampa写稿。1933年,他与Mario Pannunzio一起创办了文学评论《个性》(Caratteri )和《今日》(Oggi)。
二战迫近,
法西斯主义查禁了莫拉维亚的小说《化妆舞会》(1941)、《错误的野心》(1935)和《两名少年》(1941)。为了避过法西斯的审查,莫拉维亚在这个时期写作了不少
超现实主义和寓言性的作品,1941年《化妆舞会》的第二版被禁之后,他不得不使用假名出版自己的作品。同年他与小说家艾尔莎·莫兰(莫兰黛,Elsa Morante)结婚。两人在卡普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两名少年》即是在那里写作的。1943年休战后,莫拉维亚夫妇到Ciociaria边境的Fondi避乱,这段经历后来为《两个女人》提供了灵感。
战后经历
1944年5月罗马解放。莫拉维亚返回
罗马,继续为报纸写作。战后他的声望日隆,小说《罗马女人》(La Romana,1947)等均获好评。他的小说如《未曾实现的抱负》(1935)、《阿谷斯蒂诺》(1944)、《罗马女人》(1947)、《违抗》(1948)、《随波逐流的人》(1951)等,大多描写资产阶级的庸俗、自私,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从试图“违抗”到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以至“随波逐流”的过程,或者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的关系。这些作品基本上采取
客观主义的描写,注重心理分析,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色调比较灰暗。其中的《假面舞会》(1941)通过对假想的一个南美国家独裁者的讽刺,批判
贝尼托·墨索里尼政权;《瘟疫集》(1944)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夸张和近于离奇的手法,嘲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畸形现象。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1954)和《罗马故事新编》(1959)受到
抵抗运动和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它们描写店员、工人、仆役、清道夫、失业者、小偷等下层人物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求生的挣扎。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心理分析,真实地表现了这些普通人的希望和痛苦。长篇小说《乔恰拉》(1957)是献给抵抗运动的作品。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抵抗运动,而是以罗马一个小店铺的女店主逃难期间的经历为线索,广泛地表现
德国法西斯入侵后的灾难,把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邪恶的力量予以谴责。
1952年他获得了斯特雷加奖(Premio Strega)。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1953年,莫拉维亚创办了文学期刊Nuovi Argomenti,其编辑包括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等人。50年代开始,莫拉维亚为一些重要作品写过序言,还为《快报》(L'Espresso)写作影评,并与1975年结集出版。
1960年莫拉维亚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烦闷》,获得Viareggio奖并于1962年改编成电影。1998年的电影L'ennui也借鉴了这本小说。这本书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画家把艺术创作、情欲当作摆脱“愁闷”的出路,遭到失败。这部小说客观地暴露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颓废苦闷和悲观厌世,有过多的猥亵描写。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1962)、长篇小说《注意》(1965)、《我和它》(1971)和一些剧本也反映了同样的主题。
1962年,莫拉维亚与艾尔莎分手,开始与年轻作家
Dacia Maraini(Dacia Maraini)同居。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戏剧上。1966年,他与马莱尼、Enzo Siciliano等人一起创建了Il Porcospino,上演他本人及其他作者的戏剧。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邀请莫拉维亚担任评委会主席。同年,莫拉维亚访问了中国、
日本和
韩国,1972年访问了非洲,1982年他再度访问日本时在
广岛市停留,并发表了关于
原子弹的文章。他与数位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的访谈结集为《核战的冬天》(L'inverno nucleare)。
晚年经历
1984年,莫拉维亚作为
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被选为
欧洲议会议员,1985年,他获得“欧洲名人”(European Personality)的称号。
1986年,莫拉维亚与比他小45岁的Carmen Llera结婚,他的短篇小说集《情色故事》(La cosa e altri racconti)即献予她。
1990年9月,莫拉维亚在自己罗马寓所的浴室突发心脏病去世。同年他的自传《莫拉维亚的一生》(Vita di Moravia)出版。
题材和文风
莫拉维亚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当今社会的伪善和道德匮乏为主题。有的作品中剖析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尤其是婚姻状态,有的作品则以理性和现实的角度表现间离的状态,政治主题也经常出现,1970年代开始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试验性质和心理导向,例如《烦闷》中异常现实和情色的笔触。莫拉维亚的文风非常直率不加矫饰,往往只使用最基本的词汇。后期他则开始使用大量的内心独白。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