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属于
功能性肠病的一种。正常的
放射性肠炎动力是由平滑肌、肠神经系统和脑-肠轴功能来控制。正常排便生理过程中出现某一环节的障碍都可能引起便秘。排除便秘的器质性病因,就是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多与生活方式和心理压力有关。主要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有不尽感等。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精神心理治疗等方法。可引起
肛门疼痛、
肛裂,甚至诱发
疮疡和乳头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是否配合、病理生理改变等因素有关。
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除外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患者可以有粪便坚硬、排便困难、便不尽感和便次减少等表现。表1列出了功能性便秘的罗马III诊断标准,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已有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999年提出的便秘概念系指大便量少,太硬排出太困难,并合并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手法帮助排便,1周排便少于2次或长期无便意。与国际标准相比更量化,更便于理解。
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
放射性肠炎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
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同时可能伴有其它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
胃肠神经官能症如胃排空迟缓或
小肠运动障碍。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用闪烁照像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
放射性肠炎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剂。
(2)
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治疗上可选择生物反馈治疗。
(3)混合型便秘:具有
放射性肠炎慢传输特点,也存在肛、直肠功能异常,或二者均不典型,治疗上因人而异。该型可能是由于慢传输型便秘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长期的出口梗阻影响了结肠排空继发结肠无力。
便秘可以看作是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最终症状表现。排便过程需外周神经兴奋,将冲动传到初级排便中枢和大脑皮层,引起结肠、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及
盆底肌的
协调运动而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导致便秘。
1 结肠 结肠运动形式中蠕动最为重要。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组成。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推进很远的蠕动,即集团性蠕动。集团蠕动常见于餐后,由于
十二指肠放射性肠炎反射所引起。肠道内容物的移动由餐后结肠各部分压力梯度决定,集团蠕动是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
2 直肠
坐骨直肠窝脓肿 正常排便时,当粪便进入直肠便产生便意,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对包绕其外的肛门外括约肌环形成扩张作用,直肠收缩使直肠腔内压力超过肛管压力同时,排便反射发生,肛门内括约肌松弛使粪便排出。肛管内压超过直肠内压而引起排便困难是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动力障碍。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患者排粪造影显示肛管直肠角缩小,用力排便时不增大,盆底
直肠前突深度和直肠排空时间相关。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肌电图表现为矛盾性耻骨直肠肌收缩。另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是盆腔底功能失调,其特点是
放射性肠炎通过正常或轻微减慢,但粪便残渣在直肠中储留延长,其主要缺陷是不能从直肠排出其内容物。这种功能性缺陷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出口梗阻、大便困难、松弛不能、盆腔底协同失调)。对导致不能将粪便从直肠排出的这一推论性病理生理的理解尚不深。最简单的可能分类为:(1)肌肉高
张力(松弛不能);盆腔底不完全松驰以及试图排便时盆腔底和肛门外括约肌的矛盾收缩。(2)肌肉低张力,有时伴有巨直肠和盆腔底过度降低。这些综合征是多因素的,有些尚不甚了解。
3、肠壁肌层及肌间神经丛的病理改变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便秘病人的
放射性肠炎壁有肌纤维变性、肌肉萎缩、肠壁肌间神经丛变性、变形、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