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位于
浑源县城西南10公里处龙山脚下
荆庄村,该寺是1972年
山西省第二次
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尤其是其主体建筑
大雄宝殿,它鲜明的
金朝艺术风格,对研究当时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01年,大云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不少地方已剥蚀脱落,斑驳漫,有的地方已有塌毁坏现象,急需加以修复。
简介
在浑源县城西南10公里处龙山脚下荆庄村,有一座古朴典雅、风格迥异的古建筑。在四围平房的簇拥下,它显得沉静、从容,甚至有些孤独。曾几何时,它作为当地人们崇佛拜教的神圣之地,是人们信仰的寄托之所;它作为龙山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迹。越过千年沧桑,几经历史烟尘仍巍然耸立,岁月历练并铸就了它的深沉蕴藉。虽身处边远山野,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它的价值和魅力。如今,它正日益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大云寺,原名大云禅寺。据
乾隆癸未年《浑源县志》记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家庄,为下院,”由此可见,在
浑源县龙山西南和西面,有两个
寺院,位于西南龙山上的叫上院,位于西边龙山脚下的叫下院。而下院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位于荆庄村的大云寺。
龙山上、下两院始建于
北魏时期。想来,那时,上、下两院就已作为佛教拜祭之所盛极一时了;后又经历代修扩大,其香火久盛不衰。这里不仅宗教气氛浓厚,而且毗邻龙山山脉,自然景色秀丽,风光不俗,曾有不少文人雅士来此参禅、游览或隐居。据说在金元时期,龙山的名气比
恒山要大。当时金末太学生、
浑源县人
刘祁,在
蒙古族灭金后隐居于家乡龙山,结庐草居,室名为“归潜堂”,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
归潜志》。当时在
山西省颇有诗名的才子麻革受刘祁之邀,北上游龙山曾宿于大云禅寺文殊阁。面对龙山及周围景观,他发出“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之感叹。而元代诗坛领袖、大诗人
元好问,与名士
李冶、
张德辉也经常游龙山,时号“龙山三老”,他们于此吟咏诗词歌赋,传为一时佳话。元好问亲切地称龙山为“老龙”、“大物”,有“胸中隐然有此大物,便可挥斥八极隘九州”之句。他以《游龙山》为题写过一首72言的长诗,风格恣肆豪放。在他游
恒山的日记中也提到过龙山及大云寺。
很自然地,这些名人雅士在龙山及附近大云寺的频繁活动,使浑源龙山不仅成为风景名山,而且成为文化名山。而大云禅寺,即龙山上、下两院,作为名士们礼佛修身和旅游的场所,自然也成为龙山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院和下院交相辉映,成就了当地历史上有名的佛教烟火之盛地。然而遗憾的是,上院只留下一个遗址供人惆怅凭吊;所幸还有下院,即现存的荆庄大云寺,其主体
建筑大雄宝殿保存还较完好。透过它,我们可看到
金朝古建筑的风采,并可想见当时烟寺相望、香客不绝的情景。
如果沿着那条充满沧桑感的李峪口古道走上去,或者到荆庄大云寺去寻游刘祁、
元好问、麻革等名流,会看到那里的山林郁依旧,山涧清澈依然,
寺院寂然而立。而斯人已去,风雅无寻;空谷回音,寂寥落寞,又怎能不陡生出历史和人生的兴亡之叹。
荆庄大云寺历代均有修葺和增补。大云寺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与大多数寺院一样,大云寺的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
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它们高低错落又疏密有致地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近千年以来,寺院历经沧桑,几迭兴衰,屡遭运,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其它建筑先后被毁。解放以来,因县供销社一直占用大雄宝殿作为库房使用,故而不塌不漏地得以保存。
大云寺是1972年
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尤其是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鲜明的金代艺术风格,对研究当时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仅从它的体量上看,这样的乡间
小庙在古代也许不算什么,但它的辽金风格和不凡气势使你不能小觑了它--远远看去,那硕大的斗拱挑起延伸而出的殿檐,庄严巍峨的气势凌然而现,令人叹服。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9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座北朝南,单檐硬山顶。殿顶为绿色,以筒
板瓦覆盖,脊上
脊兽已所存无多。尽管有些许破败,但主体的尚好保存使其风采仍在,不能不使人感叹古建筑之坚美。架梁斗,仍存辽金建制。檐柱之上,置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圈,均为四铺作,
直翅亚目耍头。为扩大殿内空间,使用了“
减柱造”的技法,整个大殿内外只用檐柱10根,给人大方、疏朗、简朴之感,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大雄宝殿内金身
塑像虽已无存,但四壁仍留有明代壁画,大部分用
白泥粉覆压着,保持基本完好,用水洗刷即可显露出来。据传,壁画内容为10大说法
佛像,有关学者鉴定为明代所画。壁画描金沥粉,丹碧交辉,线条劲健,形象生动。从局部观察,壁画画法为重彩平涂,线条多为聚墨
碾子画,设色以朱红、石为主,兼用黄、白、赭等色彩,沥粉贴金,更添画面的富丽。壁画能够完好保存,得益于原县供销社用作仓库之“功”。据说白泥粉是供销社一位爱好文物的职工珍爱壁画,为保护它涂抹上去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动。试想,如果不是这个自觉行动,那么我们如今将无法看到这一珍品的遗存。
据史料记载,金元时期的龙山及周围的大云寺已留有许多碑刻。
麻革《游龙山》中曾特别讲到他与同游诸人在龙山大云寺观瞻龙山留题碑碣的事情。但如今的大云寺院内已是看不到那么多碑
碣石刻了。笔者去游观时,倒也看到院内有一石碑,篆额题为《重修龙山寺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县拔
贡生王家宾撰文并书写。据此可知,大云寺在
清代又名龙山寺。
2001年,大云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不少地方已剥蚀脱落,斑驳漫漶,有的地方已有坍塌毁坏现象,急需加以修复。
徜徉在大云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会扑面而来。它使你相信,朝代的兴衰更迭,大浪淘沙,而真正能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透过大云寺这一
金朝古建筑,我们看到的又何止是它外表的古朴壮观及考古学术上的研究价值,分明还有它内里流淌出的独特的艺术美和精神美啊。荆庄大云寺,犹如一颗遗落在乡野的明珠,正以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熠生辉,光耀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