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牯鱼
中国优质名贵淡水鱼鱼类之一
黄鱼,在微山湖颇有生长,当地俗称:咯鱼或咯牙鱼、黄蜡丁。长江流域尤其三峡地区的天然清洁水域多有生长,鱼体呈黄色,无鳞,两腮边各长一根大刺,脊背长有一根大刺,刺能蜇人。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水系,俗称黄颡鱼
简介
宜昌市以西地区叫“黄牯头”或“黄骨头”“钢丝”。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流域水系中的黄牯头较为特殊,全身黄色无黑斑体软,刺无毒,与长江黄牯头最大区别在于尾巴不分叉而为扇形,背部刺不发达,并且只适应浅水生长,如今三峡库区由于水深太大,只生长长江黄牯头,原属神农架水系的黄牯头几乎绝迹,只能在原属山溪中偶尔出现。黄牯鱼在水中的时候,其刺紧贴鱼体,一旦露出水面,该鱼就三根大刺迅速张开,挣扎着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很像农民犁地的黄牤牛在叫,当地渔民称其为“黄牯鱼”。在长湖地带,黄牯鱼还有一个俗名叫“咯咕”。
黄牯鱼鱼体粗壮,头略平扁,躯干、尾侧扁,背倾斜,胸、腹宽阔平坦,皮肤单薄,表皮比较粗糙,吻纯圆,眼中等,口裂大,齿细小呈绒毛状,唇薄而简单,上枕裸露,两腮边须4对,鳃盖8条至10条,尾鳍深分叉。
黄牯鱼是我国优质名贵淡水鱼鱼类之一,它在江河、湖泊、水库或溪流等水域都能自然生长,栖息于底层,以各种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营养和其它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条件较好的水域或鱼塘,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但人工养殖的黄牯鱼鱼体的颜色已异化,不再是纯黄色的了。
烹饪方法
天然野生的黄牯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十分鲜美,食用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通俗易懂的制作方法:
清炖黄牯鱼汤
这是原汁原味的一种食用方法。挑选6—8条中等个的野生黄牯鱼,剖洗干净,先把水烧沸,放姜丝、蒜片,把味熬出来,接着放鱼于锅内,夹以适量嫩豆腐、西红柿,文火煮沸,再加入豆瓣酱、剁辣椒、以及酱油、盐、味精少许,小煮一到两分钟,撒香菜,起锅,一盘鲜嫩的清炖黄牯鱼汤便好了。火候控制的标准是,用筷子夹着黄牯鱼的头,轻轻一抖,鲜嫩的鱼肉一下子抖落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根脊刺,这样,烹调技术就到家了。
红烧黄牯鱼
原料:鲜活黄颡鱼(一般一餐一个人可以吃两至四条,最好购买新鲜的,可以自己拿回家处理,也可让卖家代劳)。
配料:姜、葱、蒜、植物油、盐、味精、酱油豆瓣酱、红剁椒(不习惯吃辣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酱料)。
做法:
1)将处理好的黄骨鱼用清水洗净,并控干水分;
2)开火,炒锅烧热(这点很重要,否则煎鱼时鱼皮易粘锅),倒入植物油,待油温八成热左右,将准备好的黄骨鱼倒入锅中并摆放均匀,一边煎一边轻微摇晃炒锅,让外圈的鱼也煎得到,煎鱼的整个过程可以不用到锅铲
3)等到鱼煎得差不多的时候,放入姜、蒜、少许盐、少许味精、酱油、豆瓣酱、红剁椒,加少量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如果喜欢吃硬点的可以多煎会再加水;
4)锅内焖的水快收干前加入葱段、盐和味精,起锅装盘,浇上锅内剩下的少许汤汁,热气腾腾,看着就很有食欲。
原料:
黄颡鱼、葱一把、姜一大块、蒜头8个、干辣椒80g、花椒粒10g、八角三个、食用油、料酒酱油等若干。
做法:
1)把黄骨鱼杀死后洗干净,用酱油及料酒腌半小时,然后冲洗一下,晾干;
2)上锅加热,倒油,热至八成;
3)逐条把黄骨鱼放入炸至八成熟;
4)留一点油在锅底,倒掉余油;
5)加热,加入蒜头,爆香;
6)加入八角、花椒
7)加入姜;
8)待各种料闻到香味后,加入干辣椒拌炒一会;
9)加入炸好的黄颡鱼,并加入葱段;
10)轻轻炒几下,然后装入干锅中;
11)盖上盖,开小火,大概闷上十分钟即可上桌(注意锅底可别糊了)。
豆瓣黄牯鱼
原料:黄骨鱼2条、郫县豆瓣、姜丝、葱花、料酒、生抽各适量。
做法:
1)将宰杀好的黄骨鱼洗净,用厨房纸将其擦干表面的水分;郫县豆瓣剁碎;
2)热锅放油,下入收拾好的黄骨鱼,中小火将其煎黄一面后翻面,最后煎至两面金黄;
3)放入适量的盐,再下入少许料酒;然后将黄骨鱼拨至锅子的一边,下入姜丝与郫县豆瓣,炒出红油
4)加入适量的热水(无需全完没过鱼身),煮开后用中火煮至留有少许汤汁;
5)下入葱花与生抽,用锅铲推匀后即可出锅。
经验分享:
1、煎鱼时可先将锅子烧热,再用姜片将锅子擦一遍后放油,转动锅子让油附着在锅子的内壁,等油烧热后下入鱼,这比较不容易粘锅;煎鱼的时候要用小火,等煎好一面后再翻面,切不可一下锅就翻来翻去,使鱼块破碎;
2、万一发生粘锅的现象后可先将火关掉,等锅子的温度下降一些后再用锅铲轻轻地铲动鱼块,这样会比较容易将鱼块铲下来而不致于破碎;
3、汤汁不要收得太干,要留有一些汤汁,很美味的哦;
4、郫县豆瓣中含有盐分,所以需酌量放盐。
养殖方法
1、池塘条件:面积3—5 亩,水深1.5—2米,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淤泥池塘淤泥不宜过厚,低于10厘米,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投放密度:黄颡鱼及搭配品种的每亩放苗量见下表:
套养黄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鲇乌鳢等。
黄颡鱼规格(厘米)每亩放养数(尾)配养鱼(鲢、)备注22000—2500300(规格为10厘米)主养31800—2000同上主养4—51500—1800同上主养3—5200—300配养
3、饲料投喂及管理:可用纯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小虾、蚯蚓等。也可用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8%—40%,脂肪7—8%,另加维生素。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增重1公斤鱼约需2公斤左右饲料,饲料成本约8元。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人工饲料。
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散,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即可投喂,10—15℃,日投饵为体重的1.5%左右;15—20℃时为1.5%—2.5%;20—30℃时,4%—5%。饲料要按“四定”的原则投喂,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
4、日常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能力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
5、鱼病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水质好、饲料足生长迅速,体质好,不易发病。同时对一些甲壳亚门寄生昆虫还有一定的抑制和消灭作用。它可消除其它鱼类体表易患的锚头病,但它对敌百虫、溴菊脂等农药较敏感,养有黄颡鱼的池塘不宜使用这类农药。对硫酸铜等耐受性与常规鱼类相似。在养殖中常见病为腐皮病和肠炎及线虫病,少数纤毛虫病。腐皮病多数是由于水质不良、鱼体受伤引起,肠炎是投喂不洁饵料引起,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较少出现。防治办法:彻底清池,3去除过多淤泥。鱼种下池时可用25 毫升/米3水的甲醛水溶液浸浴30~50分钟后再下池,下池后每半月用生石灰15克/米3或漂白粉0.8克/米3化水全池泼洒,还可用二氧化氯合剂等进行定期消毒。肠炎病除外用化学消毒剂以外,还应停投不洁饵料。同时投喂药饵,投喂时先投原饲料的1/2量,后投药饵占原饲料量的1/3,每100公斤药饵中可加15克左右土霉素或酸。每天1次,连续3~5天。同时将离群独游、有严重病情的鱼捞除。每天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氧气充足。
特性
黄牯鱼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黄牯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 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牯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 克,二龄鱼50—150 克。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黄牯鱼适应性很强,是淡水养殖鱼类,盐度要低于2‰,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烹饪方法
养殖方法
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