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山
湖南省常德市的山峰
临县官亭刻木山位于临澧县西北部,主峰海拔 503 米的刻木山,山形奇特,身卧西天,脸向东方,每当雾沉山麓,云移峰飞之时,犹如西天如来佛。前山岭脊迭降,后山体魄陡峻,左右两边的梅古山,牛角。坯山峦似风翅伸展的两翼,茂密的苍林如覆盖的羽毛;陡峭的后山之中,一尖突岩石形似风嘴,横空凌立,跃然如飞。山脚下左右两溪清泉如滴,盘山长流不竭,如白练缠绕,婉蜒曲折,是为众水朝属的风水宝地。山因庙而显名,庙因山而亘古。山和庙更因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刻木”这个凄婉动人的人文故事而名播千古。
自然景观
刻木山以坚硬挺拔的花岗石山体为骨架,集峰、石、松、云之奇,纳涧、溪、泉、池之魂,构成奇妙多姿的自然景观。以形态丰满,轮廓柔和为肌肤,以脉络繁茂的植被为服饰,远观如翠云上 涌,层层叠起,登高俯瞰、山水尽览。山腰中的天然奇石仿佛一座莲花观音,瑞降人间。所勾勒出的似仙非仙的“观音约迹”景观,被誉为安福县(今临澧县)古八景之一,有古诗咏赞: “怪石能变幻,观音像宛然。如坐妙高台,花飞九朵莲”。乾隆丙午科(1786)澧州举人 张士宦有诗《望刻木山》赞:“危峰势如削,壁立耸空虚。寺影人烟末,钟声乌路余。不应与天接,偏复有僧居。会欲登高顶,抗怀观古初。”明朝诗人 胡玉成(《州志·儒林》载:“胡玉成,字汝用,号翠珩)玉成公亦有七律 《登刻木山》:山开莲萼接仙宫,楼殿崚嶒幽径通。岚气霏烟苍露色,晴光拂曙翠摩空。几番穿雾披丰草,一往临深俯绿垄。野色千山垂目尽,啸吟身在白云中。明司奉使、御史、副都御史、中州督学胡懈就是刻木山人(玉成公之子),胡懈公在《登刻木山·和韵》一诗中写道:“孤影平分花蕊宫,石梁苔茎路初通。染人山色千堆翠,极目天光四壁空。雾尽溪明涵晓壑,雨余林秀看春垄。我来长啸群峰应,流览烟霞一镜中。”短短的五十六个字,勾画出山林自然之美,抒发了自己与群峰遥相呼应的感情。
人文景观
刻木山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还积淀着厚重的人文景观。渊源的佛教文化使壮丽的刻本山更加灿烂。主峰山顶有一寺,建筑宏伟,为“刻木娘娘庙”。《临澧地名录》记载:相传是“丁兰刻木处,上有寺,供刻木娘娘,祭祀者甚多。”以“孝报父母”为千古美德之垂范的刻木娘娘庙,取材木石,格局简练,色彩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楚文化的高雅、洒脱、自然、质朴之风格,慕名前来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故自建以来,历代名流学者,文人墨客,纷纷登山览胜拜佛,留下许多诗章墨迹。自我祖学道公,胡叔会,讳懈,解组归隐,领建修庙宇于其顶,而丁兰之母,刻木仙娘,坐镇此山,为主。灵神烜赫,远近朝拜者,岁以万计,此山之名所由也。山向坐西朝东,展两翼,梅古山,其左派也,牛角垭,其右派也。后山陡峻,有一尖觜,岩口内,多红黑壳虫,说者以谓凤咀,前则岭脊递降而下,半山有歇人垭焉。垭左有泉,清冽味美。岭脊趋左拖尾甚长。懈公父玉成公葬其尾。俗名之为飞天风云。山下有左右两溪,汇于尾前,有狮山镇象山,幷峙水口,祖祠在狮山下,后经重修。栋宇壮阔。祠内扁对焕彩,*,树木交荫时,鸟变声,入目情怡,此则最近景况也。站立山巅,西望太清,上出云霄,南望尖峰,如笋出地,北望天供,高耸平突,亦澧西有名仙山,惟东望众山起伏,若黄幕营。团山营、天葬坟、佛牛山、新兴观、唇足纲形,均刻木山发脉。刻木乃其祖山。又有众水朝宗,若槐涔澹溇汝渫,望之大小曲折,形如白练,此则远处景况也。天朗气清,四望周达,高雅之士,当必有心旷神怡,万虑俱消,洋洋而喜者矣。自反政以来,各处神像多毁,刻木仙娘,无有敢议毁者,灵使然也。虽经火焚,天欲除旧换新,以壮远近登山之大观乎?今果胡、罗二姓,随即整修,焕然一新,盖有士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者,至若山灵秀,挺生伟人,以增澧西之光,是亦此山之荣也。余有厚望焉,是为记。
刻木,澧西第一仙峰也。自我祖叔会,讳懈,解组(组缨:系官帽丝带)归隐,领建庙宇于其顶,而丁兰之母,刻木仙娘,坐镇此山,为主。灵神烜赫,远近朝拜者,岁以万记,此山之名所由昉(fǎng,起始)也。”
洪武初年,元泰定四年(1327)生于江西吉水县彭城里折桂乡丁家堡的胡益隆公宦游荆门市,生子清、平、靖。此后靖一支留居荆门,清之子振兴,平之子振卓、振奇,于宣德年间一同辗转迁居澧西深沟(刻木山),未久振兴公携子再迁石门县渫阳家山。
刻木山,平公率子孙“不辞艰险以开基业”。及第二代,方丰衣足食,第三代方且耕且读,四世祖翰公第六子玉成“生而秀美,识器绝伦,发未覆额,即补博士弟子员,岁试有司,辄崭然出人头地”。《州志·儒林》载:“胡玉成,字汝用,澧州进士崇祯甲戌(1634)巡抚山西省都御史戴君恩分别为玉成公夫妇撰写《胡太公传》、《胡太母传》。
兄弟4人,胡懈公行三,字叔会,号练海。万历庚辰(1580)正月十五,其母曹太安人夜梦仙人执衣裾,翌日晨生懈。“自幼颖异出群,率庭训十岁,博古能通诗文,出应童子试,岭南梁公以国士奇之。已而万历戊午(1618)举于乡,天启壬戌(1622)”第进士,“初授行人(明设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初中进士,以任此职为荣)”(《懈公墓志铭》赐进士提督广西学政、按察司副使撰)。
“三奉使出,遍历燕、晋、齐、鲁、吴、越诸名郡,浮江观海,水陆数万里,足迹半天下。所过名山大川,吊古舒怀,咏物唱酬,著有诗文集。授御史,寻以疏政(权臣),改礼部历仪制司、主政精膳司员外、主客司郎中。甲戌(1634)升宪副督学中州(广义指黄河流域),著《翼教七条》,两河多士相庆,得良师履任一月”(《先集诗文小引》长男琏器撰)。旋因学案,伸张正义,得罪学臣,遭诬告下冤狱,后昭雪。归故里,屡诏起用不出,隐居刻木山,号“松石小隐”,安贫乐道,自课子孙。
《\u003c直隶澧州志\u003e·科甲》载:胡懈,戊午科举人,成天启壬戌进士。《学校志》载:学宫“国朝顺治六年(1649)守道王燧倡修,州绅胡懈为之记”,即州志《艺文志》收录写于“顺治九年壬辰孟春”的《重修澧学记》,是年懈公已73岁高龄。另收录懈公《绘孟引》文及五律《仙眠洲》、《游朝天寺》、《三官寺》、《大林寺》、《和韵》、《登尖峰山》、《文山书院和韵》(十首之二)、《遇仙楼》、《闻吴木峰起辰兵备道劝行》等。其父玉成公亦有七律《登刻木山》在编。
胡懈公殁顺治十二年八月十八巳时,寿76岁,葬黑龙潭乙辛向,有碑。元配熊氏生万历己丑(?—1589),殁顺治癸巳(1653),寿64岁,移七品孺人。有子琏器、贵、重、华。刻木山胡氏一脉现已传至21代“建”字辈。其中有两个孝子贤孙值得特别提到:17代孙现年已八旬的老石匠忠达公,1958年修官厅水库时,拆除、挖毁胡氏祠堂、祖坟,他暗暗记住民国年间为胡懈墓复制的墓碑被砸坏遗弃处及碑座运去的地方。1980年春节期间为振奇公次子二世祖瑛公修复墓冢后,他们便挖出懈公残破碑石拼接,并从二十里外运回水库中葫芦凸山上墓地原址合榫竖立,恢复原貌。此碑文、联为民国二十三年津澧书法名家、17代孙忠春即青轩先生墨宝。
刻木山胡氏四修谱于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成墨谱5套,每套25卷,未能付梓。4套存放祠堂,1套郑重托付贫寒、勤劳、人缘好的16代孙定灼公保存。40余年,定灼公不负众望,两代人历尽艰险接力藏谱、护谱,终于确保刻木山胡氏几百年血脉承续。
身后“河南省学使胡懈”与乡邻、同僚“三边巡抚戴君恩”联袂入祀澧州文庙乡贤祠。
文末敬录玉成公父子关于刻木山的唱和:
登刻木山
胡玉成①
山开莲萼接仙宫,楼殿崚嶒幽径通。②
岚气霏烟苍露色,晴光拂曙翠摩空。
几番穿雾披丰草,一往临深俯绿垄。
野色千山垂目尽,啸吟身在白云中。
登刻木山?和韵
胡懈③
孤影平分花蕊宫,石梁苔径路初通。
染人山色千堆翠,极目天光四壁空。
雾尽溪明涵晓壑,雨余林秀看春垄。
我来长啸群峰应,流览烟霞一镜中。
《望刻木山》
张士宦 ④
危峰势如削,壁立耸空虚。
寺影人烟末,钟声乌路余。
不应与天接,偏复有僧居。
会欲登高顶,抗怀观古初
注解:①胡玉成,字汝用,号翠珩。兄弟七人,齿最少,出各异母,特为父所钟爱。诸兄疑父资阴有所予,玉成请概以贻兄。……性温俭,好学,早岁(万历乙亥—1575—)游泮(入学宫),一第(一试登第)。卒年八十有四。……子懈汇其诗曰《过庭闻集》。”玉成公夫妇“因子懈敕赠征仕郎、承德郎和封安人移七品孺人”。澧州进士、崇祯甲戌(1634)巡抚山西省都御史戴君恩分别为玉成公夫妇撰写《胡太公传》、《胡太母传》
②【词目】崚嶒
【拼音】léNGCéng
【释义】
1.高耸突兀。
南朝 梁 沈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
陈子昂 《送魏兵曹使雟州》诗:“勿以王阳叹,邛道畏崚嶒。”按,汉王阳,曾行经邛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事见《汉书·王尊传》。
徐复祚 《投梭记·忠告》:“只见燕台高耸,虎观嶙峋,麟阁崚嶒。”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其地树木丛杂,山石崚嶒,有数处车不可行,必当解不走。”
2.指高峻的山。
高启 《期张校理王著作徐记室游虎阜》诗:“最怜虎阜在平地,一邱势敌千崚嶒。”
3.比喻特出不凡。
明 温 《弟子问》:“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周亮工 《示裴生符剖》诗:“海内风流全黯澹,汀南词赋尔崚嶒。”
4.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明 邬仁卿 《沁园春·招隐看梅》词:“铁骨崚嶒,冰姿修洁,可是神仙萼绿华。”
清 秋瑾 《宝剑歌》:“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刚刚则折。”
胡懈(1580~1655),名淑会,字练海,别名“松石小隐”,明朝澧县(现属湖南临澧县官亭乡深沟--今刻木山)人,天启壬戌科进士。历任明崇祯年司奉使、御史、副都御史、中州督学等职
④ 张士宦,《澧州史志》载:张士宦--乾隆丙午科(1786)澧州举人,其余不详
古人云:仁者乐山。刻木山纳自然之美和人类之智所产生的极为壮丽的景观,难以言传,只有亲临其境,才能领略其苍翠雄健的意境。
来历背景
临澧县官亭刻木山屹立于澧北西北,国道线207公路纵贯其间,地处常德市的要冲。
临澧县西北角的刻木山。很久很久以前,是一座无名高山,山下东头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丈夫被征戍边,战死疆场。留下一个三十多岁的妻子和一个名叫丁兰的遗腹子。这寡妇誓不改嫁,每天起早贪黑,亲操井臼,纺纱织布,抚养孩子,望他好好读书,光宗耀祖。谁知由于过份溺爱,儿子渐渐娇惯,不爱读书,好惹是非。先生没法,只好让他停学。回到家里,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数年,几亩薄田就被他卖光。家里一困难,他的脾气就更加暴躁,对母亲也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方圆几里的老百姓都有点怕他。
强作瘟
暗地里给他送了个绰号:“强作瘟”。“强作瘟”长到三十多岁,还没有讨到“堂客”。这时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田里的重事做不起,只能在家浆衣洗裳,煮饭做菜和做一点轻微的农事。眼见坐吃山崩,借贷无门,母亲就轻言细语地劝他:“儿呀,为娘的实在劳不动了,这田里的功夫,你也要学着去做呵!”“强作瘟”想了一会,翻着白眼说:“田里的功夫我做,中饭要你帮我送去。”
顿时感悟
母亲见儿子愿意下田,也就答应给他送饭,有时送迟了,往往就要受到儿的打骂。由于没能给儿子娶媳妇,母亲感到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只好忍气吞声,偷偷在一边自叹命苦。一天,“强作瘟”犁田的时候,看到一头母羊在坡上吃草,小羊在后面咩咩地叫。母亲回头望瞭望,也叫了一声,那小羊真乖,跑拢去把两支前蹄跪下,嘴巴凑到乳头上吸吮着。“强作瘟”看了又想:小羊跪着吃奶,对母亲是多么的尊敬呵!我是一个人,为什么对母亲那么忤逆呢?难道我连一条畜牲也不如吗?母亲抚养我吃尽了千辛万苦,如今老了,我应该好好侍候她老人家才是,想到这里,他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不断地挥舞牛鞭,一块大螃田转眼就快要耕完了。
故事悲剧
正在这时,母亲给他送来热腾腾的饭菜,儿子一见,忘了放下牛鞭,飞步跨上田,去接饭篮,就在这一瞬间,惨剧发生了:母亲见儿子高举牛鞭,飞奔而来,以为饭送迟了又要挨打,自己年近古稀,怎受得住这一顿牛鞭?与其受儿子的打骂,倒不如一死了事,她心—横,牙一咬,猛地向路边一棵大樟树撞去,顿时鲜血四溅,倒在树下。儿子救之不及,跪上去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这时他才省悟:不该拿着这根牛鞭!如今母亲惨死,她老人家再也享受不到儿子对她的一片孝心了呵!他折断牛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浸透了树下的泥土,在好心的邻居们帮助下,他安葬了母亲,仍然回到母亲碰死的大樟村下,悲痛不已,他哭呀,哭呀,仿佛看到那树干上那块紫黑色的血迹在慢慢扩大,扩大……从中现出了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也骇异了,连忙拭泪仔细再看,却仍然是那块紫黑色的血迹。
故事结局
他想:何不砍下这根大樟树,雕成母亲的真容,和我朝夕相伴,聊表一点孝心呢?他主意已定,立即请来一位高手匠人,哭诉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打算,老雕匠听了也很感动,锯倒大樟树,精心雕成他母亲的遗像。从此,“强作瘟”每天起早贪黑,勤耕苦做,做好饭菜,先请“母亲”吃了,然后自己才吃;晚上睡觉,先给“母亲”盖好被窝,然后自己才睡,白天下田,把“母亲”背到田头的树荫下乘凉;秋收季节,把“母亲”背到禾场上给他看谷。说也奇怪:有”母亲”在晒场里,麻雀都不飞来吃谷;暴雨来的时候,邻家晒场上大雨如注,他的晒场里却滴水未降。不到三年,他的家里逐渐富裕起来,而且讨了“堂客”,添了一个胖乎乎的儿子,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议论:“这是丁兰的母亲在显灵呵!我们何不合伙给她修座庙宇,四时祭祀,好让她大发慈悲,保佑我们这一方呢?”大伙一呼百应,出工的出工,献料的献料,不出半月,就在山顶上修起一座大庙,大家恭恭敬敬地把这位“菩萨”供进神。因为这尊菩萨是用木刻成的,这尊称她为“刻木娘娘”,这庙也叫“刻木北顶娘娘庙”,山也跟着叫“刻木山”。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丁兰刻木》在当地甚至是整个澧水流域流传相当广泛,湘北大鼓《木犁寻母》就是根据《丁兰刻木》的传说改编,后逐渐取代为故人之后孝鼓的祭祀仪式,告诫后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父母有生之年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很讲究的。在历史上,在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动人事迹和民间故事,孝敬父母乃一切道德之根本。《丁兰刻木》的传说在整个澧水流域流传甚广,深入民心。也对当地民风纯朴起到积极的因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来历背景
强作瘟
顿时感悟
故事悲剧
故事结局
民间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