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成华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关成华,男,满族,1968年8月出生,辽宁建平人,1986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珠海市)主任,兼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同时担任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会委员、工信部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研究院特聘专家、珠海市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工作专家顾问等职。
个人履历
1990.09——1993.07,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1993.07——1996.06,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1996.06——1996.07,北京大学团委青工部部长
1996.07——1997.07,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1997.07——1998.01,北京大学团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1998.01——1998.02,北京大学团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8.02——1999.04,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9.04——1999.12,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人武部部长
1999.12——2000.07,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00.07——2001.11,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期间:2000.10-2000.10参加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2000新任区县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2001.11——2002.05,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2001.12.12增补共青团中央常委)
2002.05——2002.12,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
2002.12——2006.04,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2004.02-2006.04兼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1995.09-2005.07在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学习;2003.09-2003.09参加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第三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2004.03-2005.01参加中央党校第20期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2006.04——2006.12,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代区长(2006.04.27决定任命)
2006.12——2007.12,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2006.12.25当选)
2007.12——2008.01,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2007.12.29宣布市委决定)、区长(2008.04.14辞职)
2008.01——2010.02,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
2010.02——2010.08,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班长、脱产学习十届市委委员
2010.08——2015.0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2010.08.17)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进行合作研究(2010.08.25),为期1年。
2015.06——2021.04,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2015.07起兼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执行主任、主任,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会委员;2016.02起兼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2019.04起兼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珠海)主任;2020.04起兼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2021.05,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珠海)主任,兼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论文
《中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的经验证据》,北京社会科学,2021.03;
《中国创新能力的现状研判与前景展望》,人民论坛,2020.12;
《激发我国教育服务业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20.07;
《电子治理:让城市更有“韧性”》,人民论坛,2020.06;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创新链视角的两阶段实证检验》,中国环境管理,2020.04;
《企业多样性与知识生产、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空间视角的分析》,经济经纬,2020.03;
《中国城市创新水平测度方法及空间格局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9.11;
《知识溢出与集聚的互动关系:一个文献综述》,中国科技论坛,2019.11;
《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补齐四个短板》,人民论坛,2019.08;
《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战略探析》,中国国情国力,2019.06;
《财政政策工具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效率》,财政研究,2018.12;
《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2007—2015年省级数据的门限面板回归》,宏观经济研究,2018.10;
《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基于全国孵化器数据的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8.08;
《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18.05;
《哪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志愿者?——基于时间分配视角的实证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关于完善“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机制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18.02;
《志愿服务经济价值的测算方法及其应用——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8.01;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与特征——基于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指标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18.01;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发展观察,2017.02;
《电子政务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问题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09;
《大数据视阈下的公共治理创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05;
《面向“十三五”:中国绿色发展测评——\u003c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u003e摘编(下)》,经济研究参考,2016.01;
《面向“十三五”:中国绿色发展测评——\u003c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u003e摘编(上)》,经济研究参考,2016.01;
《面向“十三五”:中国绿色发展测评 ——\u003c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u003e总论》,经济研究参考,2016.01;
《辍学市长打造波士顿城市创新奇迹》,中国社会组织,2015.02;
TheImpactofSocialNetworkson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Technology BusinessIncubators. Sustainability. 2020.03;
The Impact ofNatural Disasters on Dietary Intake. American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20.01;
Impact ofHurricane Katrina on Mental Health among US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19.11;
Relative Income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Sustainability.2019.10;
InformationExtraction from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Using Multitask Recurrent NeuralNetwork with Contextual Word Embedding. Applied Sciences. 2019.09;
Trade Openness andthe Obesity Epidemic: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175 Countries during 1975–2016.Annals of Epidemiology. 2019.09;
Impact of StateLaws Governing Physical Education on Attendance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2003 to 2017.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Promotion. 2019.07;
State LawsGoverning Competitive Foods and Beverages Sold in Schools and Childhood Obesity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care Needs, 2007–2016.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18.11;
Chronic NoiseExposure and Adipo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8.09;
Diet andSelf-rated Health among Oldest-Old Chinese. Archivesof 老人学 and Geriatrics. 2018.05;
Impact of AmbientAir Pollution on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肥胖症 2018.05;
Impact of AmbientAir Pollu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Perspectives in PublicHealth. 2017.08。
报刊及采访
·《祛除校外培训“虚火”,“围追堵截”治标不治本》,新京报,2021.05;
·《教知识还是玩套路:校外培训为何“虚火难灭”》,新京报,2021.05;
·《美国大学服务当下创造未来》,中国教育报,2021.05;
·《走出焦虑式教育怪圈尚需化堵为疏》,光明网,2021.05;
·《创新型国家建设五问》,新华社,2021.04;
·《鼓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胆改革创新》,中国科学报,2021.03;
·《中国科技创新的全新方位》,瞭望新闻周刊,2021.03;
·《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新跨越》,珠海特区报,2021.03;
·《强大吸附效应为北京“两区”建设带来更多活力》,北京日报,2021.03;
·《在线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新京报,2021.03;
·《发力“实验室经济”推动南海创新发展》,珠江时报,2021.03;
·《以科技助力落后地区享有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2021.02;
·《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新京报,2021.01;
·《以人为本,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众日报,2021.01;
·《首都经济发展新动能》,数说北京,2020.12;
·《期待南海率先建起绿色智慧城乡综合体》,珠江时报,2020.11;
·《智慧城乡赋能高质量发展》,珠江时报,2020.11;
·《把握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能级》,中国科学报,2020.09;
·《于细微处见真章——城市微创新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大亮点》,中国日报网,2020.09;
· 《解读北京“双创”质量升级》,数说北京,2019.12。
主持项目
关成华围绕创新理论及其应用、绿色经济、教育经济等领域,主持并开展了“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中国教育经济及基础教育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市场化问题研究”、“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管理建设”、“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年度统计数据分析”、“未来在北京人口接近2300万天花板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发挥北京人口活力”、“中国-欧盟政策对话支持项目”、“‘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机制研究”、“前海区域合作模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政府科技治理体系和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深圳市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规划研究”、“国家能源集团‘煤基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和“珠海市打造教育服务产业总部基地研究”等课题研究。《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等年度报告主编。
辞官赴美
辞职获批
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于2011年6月2日至3日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关成华辞去市委委员的决定》。
辞职原因
关成华在辞职赴美之后,发文描述自己辞职的原因。全文如下:
离开北京大学刚刚一年多,我就萌生了重返大学校园的念头。我在1999年底被调往北京团市委任副书记一职,由此开启了在常人看来前景光明的从政生涯。相较职级待遇的变化和对官场升迁的期待,当时的我,更珍惜和在意的是终于有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憧憬着自己通过完成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的适应和超越,来检验和印证在论文中和课堂上形成的认识和想法。我怀着激动愉悦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心情投入这一岗位带来的全新挑战之中。奔走于无休止的忙碌和应酬,习惯了不间断的掌声和笑脸,经历着很普遍的煎熬和挣扎,看似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的我却时常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内心滋生了不可抑制的再次突破自我的念头。要找回简单自然且充实明亮的快乐,要在年富力强时从事真正热爱的事业。这个愿望并没有因为2001年底升任团市委书记而消失或减弱。
我在2003年夏天最终决定重返教学和研究岗位。当时虽很少对人提及此事,却已悄悄开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告别是必然的,要选择的无非是时机和退出方式;回归是明确的,要调整的无非是机构和科研方向。2005年夏天,顺利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后,我正式向市委主管领导汇报了我的想法,并且争取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那时的计划是:先到海外访学一年,延续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的电子政务立法问题研究,待归国后再决定发展方向和去留问题。
然而,事情突然在2006年春天发生了变化。我在事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派往昌平区工作。面对领导和组织的信任,昌平区干部和群众的期待,我在半年后的正式谈话中向市委主要领导做出承诺:先搁置访学和重返高校的想法,全力做好昌平区的各项工作。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完全发自内心且自觉自愿的。我一直坚守的信条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实施到极致,不允许有任何遗憾;把承担的职责履行至优秀,不遗留一丝后患。何况北京共青团和昌平区是我挚爱无比且值得倾力付出的工作岗位!此后在昌平工作的近四年时间里,我未再提及访学之事。当然,我也从来未放弃当初的想法。
我终于在2010年6月圆了重返大学校园的梦想。昌平区四年,经历了区长、书记两个岗位,完成了承办奥运会项目、服务国庆60周年大典两项历史性任务。我于2009年11月份正式向上级组织和领导提出了申请:希望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后重新加入高校教师队伍。2010年上半年,我先是辞去昌平区委书记职务,再去市委党校参加区县局级领导研修班学习,最终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出任教职……此过程看似一帆风顺,其实颇多周折。但总体上说,我是幸运的。能在争取最大的理解和引起最小关注状态下完成身份变换和职业转型,殊实不易!
飞机平稳着陆爱德华·劳伦斯·洛根将军国际机场。几天前,台风过境新英格兰地区,虽未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一出候机楼还是感受到了夏日暴雨的肆虐。新的生活就在这风雨如晦的异邦之夜开始了……
通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忙碌,我基本上安顿了下来。朋友也如约而至,帮我运来了六纸箱近三百本中文图书。我在哈佛大学中国基金的欢迎晚宴上,发表了到后的第一份感言。应邀参加晚宴的为哈佛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机构负责人,许多还是名声显赫的“中国通”,我与其中多位学者后来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日后的交往中,他们也屡次提到那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感言。
“……我的领导当时问我‘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写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可有谁真的听他们的意见呢?你又何苦非要加入他们的行列呢?’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此次转型做学者,并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意见被别人采纳或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我只想在追求知识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现在,每天看到‘以真理为友’的校训时,我认为到哈佛大学,我是来对了地方……”
哈佛大学,被很多学人誉为“心灵的故乡”,现在也终于成为我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新起点!
此后我还逐渐认识到,岂止哈佛,整个大波士顿地区、马萨诸塞州乃至美国东部地区,的确是观察和思考美国创新问题的风水宝地!国内学术界所谓美国“东部谈政治,西部搞创新”之论,实在是失之偏颇和肤浅!
我为自己头两年的哈佛生活定下了三大任务:读书、观察和思考。
我阅读了近十年来“有钱买而没有时间读”的中文图书百余本,选修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十二门,参加了大小学术活动近百场次,搜集整理了写作所需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初步形成了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我考察了美国十余州的城市和乡村,进行了五十余次的交流和访谈。我还有幸借得朋友的一套闲置住房,得以深入美国社区了解到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大女儿来美后的求医和就学经历,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美国医疗体系和教育制度的认识和思考。总之,两年的收获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少了电话,没了应酬,终于能够尽享自由思考的宁静;远离喧闹,脱身诱惑,可以随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拥有充分的时间来慢慢咀嚼和细细体味很多知识和道理,对于性格上本属“慢热型”的我来说更是个恩赐。有朋友特意来美探望,想了解和考察我的访学生活和精神状态。经过几日的体验和畅谈,临行前对我讲:“当时对你的选择,我们都捏了把汗,甚至有悲壮之感;现在,亲身感受你的学习和生活,不禁为你的选择喝彩,又生豪迈之情!”我内心里十分感谢朋友的理解和关爱,但我还是对他讲:“其实别时本无悲壮,聚时亦无豪迈。我只是在年逾不惑后选择了正常和平凡。”这句话,自认为是我两年访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把来美后从事的课题定为:创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我所追求的目标是以美国为例来探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我的计划是从现在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本有一定份量的学术专著,暂定名为《论美国的创新》。这样的研究方向、思路和计划是我于2009年初在昌平区工作期间最终形成的。我到昌平工作一年后,逐渐确立了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我动员和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同时,我也痛感这一领域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匮乏,有许多空白地带。继续深入下去,与国际学术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学术界对创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雷同且欠深度,很难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远目标。我个人的特点是,事情可以弄透之后不做,但不能未弄清楚瞎做。随着对创新问题的深究,我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通过重新思考90年代中期以来的所作所为,我决定把转型学者后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创新”上,欲竭尽心智来探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我研究生毕业留北大任教后,有五年时间从事高等教育及其校园文化的研究工作,发表过论文和专著,也发起组织过学术研讨会。我在北大百年校庆和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期间曾经发表文章,呼唤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做有创新意识的建设者,这形成了我志于打造“开拓创新,超越激情”的理性建设者的工作主轴。到北京团市委工作后,我又提出“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主张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和服务型青年组织,并以此实现青年工作的现代化。
北京大学到团市委再到昌平区,对“创新”的尝试和探索构成了我的工作主线。把对其他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整合在“创新”大框架之下,就成了我在昌平工作后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思路和方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离开党政管理岗位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方向正确,起步晚、速度慢都构不成障碍,日积月累终有滴水石穿之时;方向错误,速度快、起点高麻烦亦大,平步青云中暗藏倾覆之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北京团市委六年青年工作及昌平区四年的地方工作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不仅让我尽已所能把智慧和汗水倾注在挚爱的热土上,也为我从事科研工作重新校正了方向,更让我以彻底无畏的态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永远感激北京团市委和优秀的北京青年群体!永远感激昌平和昌平人民!
在昌平,我还养成了爬山、散步同时进行思考的习惯,并常常在路边小店和农家院里享用简单而美味的食物。每当我行走在查尔斯河边或者随意步入哈佛广场的风味餐厅点份方便食品的时候,体会到了非常近似的快乐!这是美食美景带来的愉悦,也是追逐“创新”收获的满足
主要获奖
1、《聚焦新生代——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青年指数2003年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建设学习型组织,努力探索一条新型的强团兴团之路—北京共青团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获2003年度全团调研一等奖;
4、《变革时代的青年责任》,获2004年度全团调研二等奖;
5、《发展实验室经济,构筑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获2010年北京市委优秀调研成果奖。
课题和文章
1、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主持人石亚军,项目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
2、参与教育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课题研究,主持人钱淦荣,最终成果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主编);
3、作为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完成“阳光心语”青少年心理减压病实践课程开发,为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子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平台;
4、“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北京调研》2009年第10期。
5、“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前线》2009年第2期;
6、“和谐社会离不开的事业——谈谈北京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前线》2006年1月号;
7、“‘以人为本’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增刊;
8、“承担起变革时代的青年责任”,《北京青年报》2005年12月11日;
9、“电子政务过程中的公民数据隐私法律保护”,《人民司法》2005年第6期;
10、“小康社会:生长在传统基脉上的社会主义”,《理论前沿》2005年第1期;
11、“创新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月号;
12、“共青团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创新问题”,发表于《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3、“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北京青年文化建设”,发表于《文化新视野》一书,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4、“让首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前线》2004年第7期;
15、“和平崛起需青年有健康国民心态”,《学习时报》2004年5月24日;
16、“探索青年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4年11月号;
17、“坚持以青年为本促进青年健康成才”,《光明日报》2004年5月9日;
18、“树立科学工作理念推动北京青年运动继续走在时代前列”,《前线》2002第四期。
19、《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04;
20、《浅层地热能与清洁供暖——国际经验、中国实践与发展路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02;
21、《踵事增华:可持续的理论解释与案例举要》(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22、《日新为道: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治理创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23、《富万古: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真实进步指标报告》(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24、《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12;
25、《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2020》,经济日报出版社,2020.08;
26、《2019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经济日报出版社,2020.07;
27、《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06;
主编书目
1、《新娱乐新成长——2005·娱乐与青少年成长论坛成果集》,同心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志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第1版;
3、《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青年指数2004版),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适变与进取---北京共青团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红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文化新视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6、《他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7、《北京青年运动纪事(191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8、《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2月第2版;
9、《跃动的青春——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20年的工作与思考》,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1、《聚焦新生代——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主讲课程
创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
绿色发展经济学(本科生课程)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关成华_研究员团队_专家团队.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05-25
关成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24-10-23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论文
报刊及采访
主持项目
辞官赴美
辞职获批
辞职原因
主要获奖
课题和文章
主编书目
主讲课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