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春,男, 1990年7月硕士毕业至今在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任教(1999-2012年期间担任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现区域发展系系主任,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
重庆市甘薯、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指导专家,
中国作物学会番薯、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生理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非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甘薯良种创新首席专家。科研上主持国家973子课题、星火计划、行业专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研项目20余项;选育品种5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教学上主讲
农学(本)、薯作学(本)、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研),主编副主编全国教材(专著)10本,参编全国教材5本。
科研上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能源
番薯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
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0多本,主持部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获农业部、
贵州省、
重庆市1等奖2项,3等奖2项,1项成果通过重庆市成果鉴定。
于1999-2001年连续三年获得由
西南大学和
云阳县政府联合颁发的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人物经历
王季春,男,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原副院长,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
学士;
199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今,在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任教。
社会兼职
兼职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讲课程
主要承担“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原理、薯作学、设施栽培”等硕士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教学工作。
硕士: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本专科等:作物栽培原理,薯作学,农业推广学。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1、农业部
三峡库区移民农业科技开发项目: “三峡库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建设与种薯生产”,项目主持人,1998.7-2001.7
2、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
石阡县优良
番薯品种的引进和“两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1999.1-2000.12
3、
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马铃薯抗病高产新品种选育及脱毒新品种筛选“,项目主持人,1998.9-2001.12
4、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甘薯良种脱毒苗繁殖体系研究”,第2主持人,1999.6-2001.12
5、农业部软科学项目:“
三峡库区脱毒马铃薯生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第2完成者,2000.1-2001.12
6、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空繁”调控机理研究”,项目主持人,2001.8-2002.12
7、
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农业局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与脱毒种薯良繁体系建设”,项目主持人,1998.1-2003.12
8、重庆市政府
中国农发集团资金项目:“马铃薯微型薯雾化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人, 2004.1-2004.12
9、重庆市科委科技平台建设项目:“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主持人,2006.8-2008.12
10、
西南大学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番薯优质食用型新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1998.1-2000.12
11、
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资助项目:“甘薯高淀粉品种筛选与新技术创新”,项目主持人,2004.4-2009.12
12、
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甘薯高淀粉品种筛选与高产潜力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1-2005.12
13、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能源甘薯豫薯王种源基地建设与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2006.1-2006.12
14、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能源
番薯的高产示范与种薯基地技术服务”,项目主持人,2007.1-2008.12
15、
西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马铃薯块茎发育调控的生理协变关系机理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9-2007.9
16、
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项目:“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主持人,2007-2009
研究论文
1、营养与株型调控对雾培马铃薯的结薯生理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第一作者。
2、提高雾化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初步研究. 中国马铃薯,2003,17(2)。通讯作者。
3、营养液对雾化栽培不同品种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通讯作者。
4、
番薯茎尖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通讯作者。
5、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9)。通讯作者。
6、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光周期诱导效应研究. 中国马铃薯,2004,18(2)。通讯作者。
7、诱导法与营养液配方对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影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通讯作者。
8、
重庆市发展马铃薯的实践及其对策探讨. 《中国马铃薯研究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8。第一作者。
9、不同类型马铃薯离体结薯对光周期的反应。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1):31-34。通讯作者。
10、
脱落酸和
激勃素对雾培马铃薯内源激素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2006。一作者。
11、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27(3)。通讯作者。
12、马铃薯脱毒小薯的GA3催芽效应研究,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2006。一作者。
13、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山区开发,2002(11)。一作者。
14、光调控对雾培马铃薯根系发育的影响 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 2006,通讯作者。
15、
激勃素(GA3)与
茉莉酸甲酯(MeJA)对雾培马铃薯内源激素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马铃薯,2006(20)。通讯作者。
16、马铃薯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生长发育机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通讯作者。
17、不同类型
番薯脱毒苗对
蔗糖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耕作与栽培,2006(2)通讯作者。
18、甘薯高产潜力研究进展 耕作与栽培 待发表,耕作与栽培,2006(2)。通讯作者。
编写教材
1、《
农业推广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11,副主编,编写第9章和第14章。
2、《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全国“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8,副主编。
3、《作物生产的原理和技术》(重庆农广校教材).重庆农广校印刷. 2000.2,第3主编。
4、《农业推广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8,副主编,编写第12章和第14章,待出版。
5、《作物栽培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教社 2007.8,副主编,编写第5章和第10章,待出版。
6、《农学概论》(全国“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8,参编第2章,待出版。
7、《
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4,参编第5章和第6章。
8、《作物栽培学各论》.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参编第8章和第9章。
9、《农学概论》(全国“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8,参编第2章。
10、《农业推广》(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参编第1、2、3章。
获奖记录
获得
重庆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
一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1. 马铃薯雾培结薯机理研究与优化快繁技术的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第1完成人。
2. 高淀粉
番薯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第4完成人。
3.
农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第1完成人;
西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第1完成人。
4.
石阡县甘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及两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推广,贵州省丰收计划
一等奖, 2001,第1完成人。
5. 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农业部丰收计划
三等奖,1999,第5完成人。
6. 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贵州省丰收计划一等奖,1998,第5完成人。
7.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农作物群遗存发现与研究,
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第3完成人。
8. 渝薯2号(渝品审鉴2008007):新品种,2008,第1完成人。
9. 渝薯33(渝品审鉴2008009):新品种,2008,第1完成人。
10. 渝薯4号(渝品审鉴2012003):新品种,2012,第2完成人。
11. 渝薯6号(渝品审鉴2012004):新品种,2012,第1完成人。
12. 渝薯12(渝品审鉴2014001):新品种,2014,第1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