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升是指丰州滩(今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蒙汉人民聚居之地。亦作“报申”、“拜牲”、“白尖”等。
蒙古语baixing 为汉语百姓之音译,有城、屋、堡子之意。板升一词的来源一说源于升板筑墙,一说为汉语“百姓”的转音。蒙古语的房舍(蒙古语:ᠪᠠᠶᠢᠰᠢᠩ,汉语拼音字母:baixing)源于
波斯语庭院、庑前一词“پیش ایوان”。今天,呼和浩特附近的一些地名,如“麻花板”(一个乡)得名于此。
蒙语baixing为汉语百姓之音译,有城、屋、堡子之意。明朝后期中原的
汉族兵民迁徙到
俺答汗统治的土默特地区,在那里修筑房舍,开垦荒地,建立村落,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向俺答汗等领主交纳租税。当地
蒙古族将这些房舍、村落和汉族百姓称为“板升”。后亦泛指土木建筑的房舍、城堡及周围的园田。明末,
后金与明交接地带汉人建立的村舍也被称作“板升”。
明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统率土默特部驻牧于
丰州滩。明北方边民因不堪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多逃亡于蒙古地区,并逐渐定居于丰州滩一带,形成蒙汉人民聚居的板升。定居板升的
汉族,有秘密组织白莲教反对明政府的边官将士,有发配戍边的囚徒,大量的是农民。汉族人民定居在那里修筑房屋,从事生产,传播了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技术。蒙汉两族人民在生产、文化、医药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两族人民共同开垦了丰州滩上万顷的土地,种植麦、谷、黍、菽等谷物,栽培瓜、茄等菜蔬,使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内地建筑艺术的逐步推广,也促进了一些
蒙古族牧民的定居生活。
隆庆五年(1571),在
三娘子的佐助下,
俺答汗接受明政府"顺义王"封号,明政府赐名"归化",后人又称其为三娘子城。从此板升成为蒙古土默特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日益繁荣和发展。自
丰州滩西抵
黄河三百余里,皆为板升所括。
汉族人民定居在那里修筑房屋,从事生产,传播了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技术。汉族农民也向蒙古牧民学习饲养牲畜技术,从事畜牧业生产。汉族的工匠用传统的中原建筑工艺,为俺答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蒙汉两族人民在生产、文化、医药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内地建筑艺术的逐步推广,也促进了一些蒙族牧民的定居生活。
隆庆五年(1571),在
三娘子的佐助下,
俺答汗接受明政府“顺义王”封号,蒙汉友好贡市,关系日渐和睦。万历初年,俺答汗与三娘子的共同筹划,在板升修筑库库河屯城(即
呼和浩特市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