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多拉·邓肯( Isadora Duncan),美国舞蹈家、
教育家、作家,1877年5月26日出生于
旧金山。她是
现代舞的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伊莎多拉·邓肯自幼热爱舞蹈。10多岁时,伊莎多拉·邓肯和姐姐一起,办起了平生第一个比较正式的舞蹈学校。21岁去
英国谋生,在
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古希腊艺术,建立了新的舞蹈体系。1904年在
德国创建邓肯舞蹈学校,为培养现代舞蹈人才作出贡献。1905年去
俄罗斯表演,引起艺术界的重视。之后,1907年至1924年期间,邓肯多次前往俄罗斯,并创作了多部具有鲜明“红色”内涵的
现代舞。1927年9月14日,邓肯在
法国因车祸去世。
伊莎多拉·邓肯的代表作品有《
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
国际歌》等,并著有《邓肯自传》《论舞蹈艺术》等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7年5月27日,伊莎多拉·邓肯生于
旧金山,父亲是诗人,母亲是乐师。伊莎多拉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伊莎多拉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离婚了,这对她反而是一种幸运,使她在儿童时能发展一种自由的天性。自幼便喜欢舞蹈的伊莎多拉5、6岁时便开始召集邻近的小孩子,教她们跳舞。10多岁时,和她的姐姐一起,办起了平生第一个比较正式的舞蹈学校,从此开启她舞蹈艺术的一生。
舞蹈经历
1899年,22岁的伊莎多拉与母亲、哥哥雷蒙、姐姐
伊丽莎白前往
芝加哥发展,试图在当地开创舞蹈事业。获得奥古斯丁.达利的面试,这使她得到在纽约参加第一次表演的机会。1900年,邓肯一家前往伦敦,伊莎多拉在那儿为伦敦社交圈献舞,结识上流社会的所有名流,其中包括威尔斯王子。
在伦敦,邓肯的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但邓肯决定和母亲来到法国巴黎。和在伦敦一样,邓肯的舞蹈在巴黎上层社会得到赞赏,还结识了雕塑家
奥古斯特·罗丹,两人成为好友。之后,邓肯去到德国
柏林,在柏林一个短短的演出季节之后,她再次登上去
意大利的火车,经
威尼斯共和国,开始了延迟已久的
雅典之行。在雅典,邓肯突发奇想,要恢复湮没2000年之久的古希腊音乐。在一位神学生的帮助下,她从教堂和图书馆的资料开始着手研究、准备把这些失传已久的宝物发掘出来,并挑选了10名音色极美的孩子训练她们合唱,此后,筹办舞蹈学校的念头开始萌生。
因为对新生的
苏联“红色”政权和缔造出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
俄罗斯产生了热切的向往,伊莎多拉曾在1904年至1905年1月、1907年、1909年、1912年、1913年、1921年至1924年多次前往俄罗斯,先后根据《
国际歌》这首曾经的苏联国歌,自编自演了同名“红色”歌舞;根据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自编自演了包括《奴隶进行曲》在内的《俄国革命印象》组舞,为悼念列宁逝世而创作的两首《
你们已英勇牺牲》,以及《革命者》《俄罗斯工人之歌》《
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一、二、三,我们都是先锋队员》《年轻的卫兵》《锻工之歌》《劳动之歌》《纪念1905年》《少年先锋队员》《革命练习曲》等多部具有鲜明“红色”内涵的
现代舞。与此同时,她还接受了苏联政府的盛情邀请,在莫斯科创办了一所舞蹈学校,将其“自由舞”传授给了大批的
俄罗斯少女,并率领其中的500人身穿“红色”衣衫,在苏俄共产党于莫斯科大剧院庆祝“
十月革命”胜利4周年的大会上表演。
人物生活
1904年,27岁的伊莎多拉在柏林遇见剧场设计师
克雷格(Gordon Craig),两人相爱。次年,与克雷格所生的女儿黛尔蒂出生。1910年,生产
缝纫机的百万富翁派力斯·辛格(Paris Singer,书中称为洛亨格林)对其展开追求,并成为她的情人。同年,与派力斯·辛格所生的儿子派区克出生。1913年,伊莎多拉的两名子女与保姆所乘的汽车冲入
塞纳河,3人不幸溺死。1922年,伊莎多拉前往
俄罗斯,于5月与俄罗斯诗人
谢尔盖·叶赛宁(Yessenin)结婚。1924年两人离婚,次年,叶赛宁于俄国自杀。
人物逝世
1927年9月14日,伊莎多拉住在
法国南部撰写回忆录时,在一次汽车的意外事故中,因围巾缠在汽车后轮上被勒死。终年50岁。
主要作品
舞蹈作品
伊莎多拉·邓肯的代表作有《酒神巴克科斯》《俄耳浦斯》《贝多芬组曲》《伊菲革涅亚在奥里斯》《勃拉姆斯的华尔兹》《肖邦的华尔兹》《夜曲》《
马赛曲》《奴隶进行曲》《
你们已英勇牺牲》《
国际歌》《革命者》《俄罗斯工人之歌》《母亲》《三女神》等等。
书籍作品
舞蹈思想
芭蕾舞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苛刻地要求表演者的形体比例,这些在邓肯看来,都是违背自然的,而违背自然的东西绝不是美的。同样,邓肯也反对芭蕾舞中的人物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打扮,她认为,舞蹈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现形式,身体的舞动是心灵的需要,而不用去讲究什么步法和规格。于是,邓肯拒绝了足尖鞋带来的轻盈与飘逸,用赤足传递一种自然的气息,她还抛弃了芭蕾舞中凸显女性身体曲线的紧身服装,而选择了
希腊风格的“图尼克”来作为演出的服饰,宽松的服装使邓肯的舞蹈显得更加无拘无束,任意而为。邓肯的舞蹈动作没有
芭蕾舞一样固定的术语,她的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一棵树的摇摆、一朵海浪的翻腾,邓肯的舞蹈动作总是在追寻自然的足迹与气息。
艺术主张
邓肯强调舞蹈语汇的自发性、率真性和个人化的表情,并且注重个人对身体的体验与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她的艺术主张就是“唤醒灵魂是舞蹈的第一步”,她强调先意识到自己身体里的力量,意识到自己和
宇宙间的关系,从而散发出心中的热情,体现出人本身的真实之美。她倡导一种不受局限的、回归自然的“心灵之舞”,舞者不必做种种高难度、近乎特技的动作,只要“追求一种心灵的泉源,灌注在身体各部位,使它充满活跃的精神,这种中心原动力,就是心灵的反映”。伊莎多拉·邓肯的
现代舞以传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为目的,通过肢体语言寻找真我,通过对身体动作的发掘来探寻生命本质的意义,舞蹈心理治疗正是借用现代舞这种充分表达自身感情的表现手段,让人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情绪,同时去发现内心真实的情感和困扰。
风格鉴赏
女性身体
邓肯演出的时候,放弃了传统的舞衣,改穿宽松裙袍,赤双足,自由摆动,既看不见女体的曲线,也省去了芭蕾舞鞋引带的婀娜。邓肯是把浑身的自由合到舞动的身体里去了,那是人体最自然不过的事,而非在男性的凝视中,把性感作为欲望的对象来观赏。此举也重新界定了女性美,不受于传统的标准。传统的标准,一是要夸张女体的性感曲线,一是在禁欲的气氛中对它诸多束缚,但邓肯却要求自然和解放。她表示所谓女性美,乃由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
在西方传统社会里,女性的身体从来便被视为多愁善感,也因为这个缘故,主张要诸多约束,避免其倾覆的可能。邓肯的舞蹈,却正是自由的表达,其舞蹈被阅读为一种文化上的逾越,拒绝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二分,并主张艺术与自然结合。赤足的邓肯,的确给上世纪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舞蹈身体
邓肯其时身处的美国舞蹈界,主要由三种传统舞组成:
交谊舞、体操及
芭蕾舞。女士们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显示她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对于芭蕾舞,邓肯是颇有意见的,她认为芭蕾舞把舞者表现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对身体活动的约束也很不自然。邓肯既然主张透过舞蹈来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以身体来协动心灵,便不奢谈理论或步法。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邓肯的舞蹈,表达了不少20世纪初西方正在萌芽的多种进步思想,包括现代化的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她认为美不仅在外表,也是人与自己、与社会中的他人及
宇宙的和谐状态,因而舞蹈是社会、政治,也是宗教。综合上述舞蹈的信念,表现在邓肯的舞姿上的,便不是装饰性的舞衣和大腿动作,而是一连串有感而发的探索、寻找和期待的过程。化之为舞蹈的动作,便是高昂脖子,不停旋转、摇动和冲前的姿势,这些都令当时的舞评家不知所措。
身体政治
邓肯的舞蹈革命,并不是独立的事件。舞蹈史家认为她是对个人表达的追求,是20世纪初美国自由主义者的写照,以此来对抗日益标准化、一致化、机械化和物质化的社会。因而邓肯参与的,也是文化上的改革,集艺术、性别、个人和大众于一身的解放。单就她挑战舞蹈的传统一举,不论在艺术上选择的内容是什么,已是一篇以身体实践解放的独立宣言。
邓肯后期的舞蹈动作,更是充满了政治性的象征,经常描写一个英雄式的女性人物,如何大胆地凯旋于困境、压制和种种剥削之中,反映她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爱国主义到后来一度认同的
社会主义理想。作为女舞者的邓肯,在20世纪初,已身体力行地展示了舞蹈批判社会的功能。
人物影响
1927年9月14日,伊莎多拉·邓肯(因其“红色”的长纱巾卷入车轮死于非命,而美国则于同年出版了她的自传——《我的生活》(My Life)。这部率先进入“世界文库”的舞蹈家著作不仅被欧美的女大学生们奉为“思想解放的《圣经》”,并在欧美各国广为流传。7年后开始传入
中原地区,陆续于1934年、1935年、1938年、1939年出现了4个汉译本。据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研究人员王海燕女士的比较研究,这4个版本均为节译、摘译或者意译,而到了1981年,由两位北京的舞蹈翻译家朱立人和刘梦率先于
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译本则是一部全译本,他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注释,进而助推了汉语读者全面认知这位开
现代舞之先河、具有鲜明“红色”现代舞基因的舞蹈名家,更在北京、
广州市、
西安市、
沈阳市等大城市中引发了新一轮的出版热潮,由此应运而生了大批全译本、改编本和简写本,使得此书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版本最多、传播最广的外国舞蹈译著。
“中国新舞蹈之父”
吴晓邦先生曾将这本《邓肯自传》当作“解放思想”的金钥匙,并频繁地推荐给舞界人士阅读。据他介绍,这部自传的汉译本从1934年在
中原地区首次出版开始,便“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兴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而且对中国传统舞蹈的革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一轮的《邓肯自传》出版热潮中,台湾也在2002年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汉译本《舞蹈艺术的革命者:邓肯自传》,以强调邓肯对于世界舞蹈的“革命”壮举。此后,
上海市、
天津市、北京等地的出版社接连推出了邓肯本人的《
邓肯论舞蹈艺术》(1985),以及他人撰写的《没有讲完的故事》(1987)、《
邓肯的最后岁月》(1990)、《
邓肯与叶赛宁》(1989)的汉译版,进而将对这位舞蹈大家的译介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与广度。
后世纪念
伊莎多拉.邓肯舞团
“邓肯舞团”由
劳瑞·贝莉洛芙于1980年在纽约成立,是全球公认最能准确演绎邓肯舞蹈精髓的美国现代舞团。
舞台剧《邓肯传》
世界经典舞剧“邓肯传”,以“
现代舞蹈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原创舞蹈为基础,由邓肯第三代传人劳瑞·贝莉洛芙以现代舞为元素进行全新的编舞,演绎邓肯充满传奇色彩的舞蹈人生。
文学纪念
人物评价
当她出现的时候,我们全都感觉到,神——也就是说朴实、纯真、雄伟与和谐——来到了人间。她唤醒了理想和艺术的全部热情,或者说给它以新的生命。最好的梦想和至高无上的美景诞生了,并且通过她神奇的动作展现在人们眼前,祈祷的信徒不如她热忱;
胜利女神不如她神圣;圣母不如她那么纯洁;美丽、温雅、欢乐三女神不如她具有魅力;
厄里倪厄斯不如她那样悲壮,那样宁静从容,比不上她那么光彩照人,这就是她——伊莎多拉。(
西班牙画家何塞·克拉拉 评)
邓肯不仅是一位划时代的舞蹈家,而且是一位罕见的才女。《邓肯自传》是进入《世界文库》中为数不多的舞蹈家的手笔,它记录了邓肯为舞蹈争得与其他各门艺术平等地位而奋斗的一生,她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通过这部自传传遍了世界各地。(
团结出版社 评)
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央视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