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合成
通过机械和电子方法产生人造语音的技术
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又称文本转语音技术(TTS),是一种通过机械和电子方法产生人造语音的技术。它能实时将任意文字信息转化为标准且流畅的语音并模拟人类真实的发音,包括音调、音强、音长等。
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79年,当时俄罗斯教授克里斯汀·克拉钦斯坦模拟了人类声道的基本功能,并制作出了一款原始的语音装置,这一创举标志着语音合成技术的诞生。然而,20世纪中叶的电子式声码器(Voder)等设备虽然有所创新,但仍受限于技术和实用性。到了20世纪60年代,语音合成主要依赖于规则和规则集,尽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这项技术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随后,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应用范围。20世纪90年代后,拼接语音合成系统的出现,通过优化算法和扩充语音库,显著提高了合成音质。进入21世纪,随着AI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语音合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语音合成技术采用了多种模型,如自回归式声学模型、并行式声学模型和隐马尔科夫模型等,其核心原理是将文本转化为人类可听的语音。这一转化过程涵盖文本分析、韵律建模和语音合成三个核心环节,确保语音的自然度和流畅性。在语音合成中,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基于共振峰的合成、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以及基于分析-综合的合成等。评估语音合成效果时,通常会结合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以确保合成语音的质量和准确性。由于其在辅助技术、教育、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语音合成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
历史沿革
早期机械模型阶段
语音合成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1779年,由俄罗斯教授克里斯汀·克拉钦斯坦开启。他通过模拟人类声道的基本功能,成功制作了一款原始的语音装置,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语音合成技术的诞生。18世纪末,沃尔夫冈·冯·凯佩伦设计了一款口语机,它能够产生元音、单词和短句。这款装置巧妙地模拟了人体从肺部到喉部以及嘴部的发音器官组合,为后续的语音合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然而,由于缺乏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这些装置无法实现文本的直接输入,而是依赖于人工操作。这也导致这些机械语音合成装置大多被用作表演辅助工具,而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尽管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由于技术限制,进展相对缓慢。
直到1930年代后期,由Dudley领导的工作组在贝尔实验室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式语音合成器——声码器(Voder)。Voder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主要由带通滤波器和10个电子谐振器平行阵列组成。Voder通过键盘控制,能够生成非周期性的嘶声和周期性的嗡嗡声,并通过脚踏板控制嗡嗡声的音高。尽管Voder系统在当时并未被广泛采用,但它的推出为后续的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于规则和规则集的合成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初步发展,语音合成开始转向基于规则和规则集的方法。例如,日本电机技术实验室在1968年开发的英语语音合成系统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尽管这一阶段的语音合成效果并不理想,但它为后续的参数合成方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线性预测编码(LPC)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1966年,日本的电话电报公司的齐藤(S.Saito)和塔仓(F.Takura)在自动音素识别方法中首次使用了最大似然估计进行语音编码,为LPC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69年,板仓(Itakura)和齐藤提出了部分相关的概念,为LPC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随后,梅·格伦·库勒(May Glen Culer)提出了短时谱语音压缩的建议,进一步推动了LPC技术的发展。
参数合成方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语音合成研究开始聚焦于参数合成方法。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霍尔姆斯(Holmes)提出了并联共振峰合成器,展示了通过调整语音参数来生成自然语音的可能性。
1976年,阿塔尔(B.S.Atal)在美国声学协会年会上展示了第一个LPC语音主轴编码器P21,并通过ARPANET实现了3500位/秒的语音编码传输,这是LP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次重要突破。1978年,BBN的维什瓦纳特(Vishwanath)等人开发了第一个变速LPC算法,为LPC技术在不同传输速率下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年,克拉特(Klatt)开发了串/并联共振峰合成器,这是参数合成方法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尽管这一时期的参数合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准确提取共振峰参数仍然是一大挑战,整体音质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挑战。
数字信号处理与基音同步叠加(PSOLA)方法的出现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DSP技术的引入为语音合成带来了重大突破。1990年,基音同步叠加(PSOLA)技术首次被提出,基于PSOLA技术的多种语种(如法语德语英语日语等)的文语转换系统成功研制,实现了语音合成的重大突破。这一方法的出现解决了之前合成语音自然度不足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合成音质,推动了语音合成技术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后,拼接语音合成系统的出现为语音合成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通过优化算法和扩大语音库,进一步提升了合成音质。
2004年,爱丁堡大学语音技术研究中心(CSTR)的艾伦·布莱克(Alan W. Black)、保罗·泰勒(Paul Taylor)和理查德·卡利(Richard Caley)基于BSD协议开发了Festival语音合成系统,这是一个通用且多语言支持的开源语音合成框架,不仅兼容多种语言的语音合成,还兼容Apple原生操作系统。与此同时,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开发的Flite(festival-lite)作为一款轻量级且高效的合成系统,也在语音合成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Flite主要适用于小型嵌入式设备或大型服务器,其设计初衷是作为使用FestVox语音构建工具套件构建的声音的Festival的替代合成引擎。Flite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语音合成的技术手段,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深度学习技术在语音合成中的应用
21世纪初,随着AI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语音合成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2010年,科大讯飞推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讯飞语音合成技术”,随后又发布了“讯飞智能语音合成系统”和“讯飞混合语音合成系统”。2017年,谷歌也在此领域取得突破,其Tacotron模型便采用自注意力机制实现了端到端语音合成,大大提高了质量,其后的Tacotron2代模型进一步提升了合成质量。同年,百度集团发布的DeepVoice和2019年发布“百度超级语音合成技术”,也实现了高度个性化的语音合成。2020年,阿里巴巴集团提出了“后设VoiceGAN”模型,采用GAN方法实现了Hi-Fi度的语音合成。2021年,京东集团AI实验室则发布了“京东流式语音合成技术”,采用Transformer模型实现了自然流畅的语音合成。随着更多科研单位投入,语音合成技术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基本原理
语音合成的原理主要是将文本转化为人类可听的语音。就是将输入的文本转化为对应的音标序列和韵律特征,然后利用特定的语音合成技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人类可听的语音。这一过程需要依赖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语音数据,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语音合成。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文本分析:这是语音合成的第一步,也被称为前端处理。在这一步中,系统需要对输入的文本进行分析,理解其中的内容。例如,系统需要确定哪些是词,哪些是短语或句子,以及在哪里需要停顿等。此外,系统还需要将文本转化为对应的音标序列,这样才能知道每个词或短语应该如何发音。
韵律建模:韵律建模是根据文本的语义、语法和语境等信息,生成对应的韵律特征,如音调、音强、音长等。这一步是为了让合成的语音听起来更自然,更接近人类真实的发音。
语音合成:这是语音合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中,系统根据前面步骤生成的音标序列和韵律特征,利用特定的语音合成技术,如谐波加噪声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神经网络及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等,将音标序列转化为实际的语音波形。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技术,以取长补短,得到更好的合成效果。
语音合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语音合成系统主要由前端处理和后端合成两大部分构成。
前端
前端处理是语音合成的关键环节,它负责对输入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取出对于后端合成至关重要的语言学特征和信息。对于中文语音合成系统来说,前端处理通常涵盖文本正则化、分词处理、词性标注、多音字消歧,以及韵律预测等核心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协同工作,确保文本被准确、高效地转化为适合语音合成的内部表示。
后端
后端合成是根据前端处理得到的语言学信息,通过一系列算法和技术生成实际的语音波形。后端合成技术主要分为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基于统计参数建模的语音合成(Statistical Parameter Speech Synthesis,SPSS),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学习的方法建立声学模型,进而生成语音;另一条则是基于单元挑选和波形拼接的语音合成,这种方法通过从预录制的语音库中挑选合适的语音单元,并进行拼接和调整,最终生成自然流畅的语音。
技术模型
声学模型
自回归式声学模型
自回归式声学模型是基于seq2seq(序列到序列)编码解码框架并融入了高效的注意力机制。其架构主要由主轴编码器解码器构成。编码器负责将输入的文本序列编码为上下文矢量,而解码器则依赖于这个矢量以及之前生成的语音片段来预测下一个语音片段,从而形成自回归的工作方式。通过这种注意力机制,模型能够动态地建立文本与语音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了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准确度。尽管自回归式声学模型在生成自然度高的语音和端到端的训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计算量大、实时性较差的问题也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场景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模型通常经过文本预处理、主轴编码器编码、解码器解码和后处理等步骤,最终输出语音波形
并行式声学模型
并行式声学模型通常采用基于变压器的架构,旨在高效地处理序列数据并关注输入序列的多个位置。与传统自回归模型逐帧生成语音不同,并行式模型试图一次性或至少短时间内生成多个帧,从而显著提高合成速度并优化计算资源利用。其特点在于高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使得语音生成更加快速、稳定且可控。然而,这也带来了复杂性和数据需求方面的挑战,需要更复杂的模型架构和大量的语音数据来训练。实现流程通常包括数据准备、模型训练、解码和语音生成等步骤。
基于统计参数
隐马尔科夫模型
HMM(隐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双重随机过程,包含隐藏状态序列和可观察输出序列。在语音合成领域,HMM隐藏状态通常与不同的语音基元(如音素、音节等)相对应,而观察序列则反映了这些基元所产生的声学特征。HMM由多个状态组成,每个状态都对应一个概率分布,用于生成观察序列中的声学特征。在训练阶段,HMM依赖于大量语音数据来优化模型参数,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主要通过Baum-Welch算法实现。在合成阶段,首先需要将文本序列转换为语音基元序列,然后利用训练好的HMM模型生成相应的声学特征。随后,这些特征通过声码器转换为语音波形。HMM的特点包括强大的时间建模能力、灵活性以及可解释性,但其计算和数据需求相对较高,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和大量的语音数据。在实际应用中,HMM的语音合成流程通常包括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文本预处理、声学特征生成和波形合成等步骤。
合成方法
基于波形编码的合成
基于波形编码的合成方法利用波形数据来存储人类语音的单词或短语,即波形单元。在合成句子时,系统会挑选合适的波形单元,按序连接,播放出连续的语音波形。该方法的关键在于确保声学特性的连续性,从而提高语音的自然度和可理解性。尽管这种方法在处理已存储的短语或句子时能提供较高质量,但它受限于存储容量,因此主要用于常用表达的合成。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清洗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升波形编码质量,需要仔细筛选和清洗波形单元,确保它们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都能保持准确的声学特性。在波形编码的合成方法中,波形单元的具体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常见的波形单元类型包括Diphone(双音子)和Triphone(三音子)等。这些术语源自语音识别领域的声学模型,其中音子(phone)是语音的自然划分中的最小语音单位。Diphone由两个相邻的音子组成,而Triphone则由三个相邻的音子组成。
基于分析-综合的合成
基于分析-综合的合成方法是利用语音产生模型深入分析人类语言中的单词和短语。分析结果是将这些语言单位转化为特征参数的时间序列形式,并将这些特征参数时间序列进行存储。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它不直接存储原始的语音波形,而是存储构成语音的基础特征参数。当需要合成语音时,直接提取并连接这些存储的特征参数序列,然后将其传递给语音合成设备。设备根据这些参数生成相应的语音信息。由于只存储特征参数而不是完整的波形数据,基于分析-综合的合成方法相比基于波形编码的方法,对存储空间的需求大大减少。
基于规则的合成
基于规则的合成方法是一种关键技术,其核心在于将单词和句子视为由语音/音节符号或字母组成的序列。在这种方法中,每个音节、单音或字母都被视为构成语音的基本单元。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需要高度定制化的语音合成系统,特别是在为特定应用或设备开发语音界面时。通过组合这些基本单元的特征参数,并依据特定的规则将它们连接起来,我们能够生成连续的语音。同时,这些规则还能有效地调控句子的韵律特征,如音高、幅度等。在基于规则的合成方法中,发音质量和声音参数的控制规则至关重要。这些规则必须与自然语言的语音和语言特征相契合,以确保合成的语音既自然又清晰。
基于深度学习的合成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合成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端到端合成和深度神经网络驱动的方法。端到端方法,如WaveNet和Tacotron,可以直接将文本或注音字符转换成音频波形,适合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WaveNet因其卓越的音质而广受欢迎,但其处理效率尚待优化;Tacotron则利用文本和语音的配对数据及其encoder-解码器架构,有效提升了语音的自然度。另一方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专注于模拟特定说话者的语音特质,并通过优化语音参数来提高自然度和清晰度,其中线性预测编码的线性频谱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参数归一化处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模型的训练效果。
基于共振峰的合成
基于共振峰的合成方法主要源于每个人语音中独特的共振峰模式。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模拟不同说话者的语音风格或语音障碍的场景。共振峰合成方法的核心在于提取每个共振峰的频率(也称为基频)及其带宽作为关键参数。这些参数被用来构建共振峰滤波器。通过组合多个这样的滤波器,可以模拟声道的传输特性,也就是频率响应。随后,这一响应被用来调制激励源发出的信号,接着信号通过一个辐射模型,最终生成语音。
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
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语音合成技术,它通过将语音素材分割成适合拼接的合成单元,并建立语音库以便后续使用。在合成过程中,此方法会精心挑选单元,并调整其时长和基频,从而确保合成语音与原语音在音质上的相似性。与共振峰合成技术相比,波形拼接直接存储原始语音信号,这对其存储单元的存储容量和处理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波形拼接合成的语音通常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常见的波形拼接方法包括TD-PSOLA、FD-PSOLA、LP-PSOLA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可以根据具体的语音合成需求和应用场景来选择。
语音合成标记语言
语音合成标记语言(SSML)是由世界广泛网络联盟(W3C)制定的一种XML规范,专门为语音合成引擎设计,用于精确控制发音、音量、音高和语速等参数。SSML不仅是W3C语音接口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还与VoiceXML、听觉层叠样式表(ACSS)和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等其他规范紧密协作,共同提供全面而高效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
SSML的设计遵循一致性、互操作性、通用性、国际化和可实施性等核心标准,确保其在多种应用场景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发者可以通过SSML实现多种功能,如强调特定单词、使用拼音输入、添加呼吸声、以及调整语速和音调,从而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语音交互体验。
此外,SSML支持多种灵活设计的标记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单独存在于文档中或被嵌入到其他标记语言中。虽然SSML本身未明确规定其与其他语言的具体交互方式,但其设计使其能够与多种标准规范共同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其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潜力。
使用SSML时,开发者需要注意处理保留字符,这些字符在SSML中有特殊的含义,必须通过实体引用来进行转义,以确保文档的正确解析和执行稳定性。例如,Amazon Polly等语音合成服务支持SSML的特定子集,并提供了诸如强调、语速、音调调整等额外的控制选项,进一步增强了语音合成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是人类对语音进行的打分,包括平均意见得分(平均数 Opinions Score,简称MOS)和绝对等级评分(Absolute Category Rating,简称ACR)等方式。MOS评测用于评估语音的自然度、相似度等不同方面。在语音合成评估中,较长的语音片段所提供的上下文信息会显著影响参与者的打分结果。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绝对等级评分(ACR),评估者需要根据整体语音质量进行打分,打分范围通常也是在1到5分之间。
客观评价方法
语音合成的客观评价方法是指通过特定的参数或算法,对语音合成系统生成的语音与标准语音或原始语音之间的失真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判断语音合成系统的性能优劣。
项目产品
应用
辅助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沟通辅助工具,适用于谱系儿童等沟通存在困难的群体。通过模拟人类声音,产生清晰的语音,能够帮助这些孩子更有效地表达自身需求,进而提升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除了传统的语言沟通方式,谱系儿童还需要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而语音合成技术作为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为那些口语表达困难的孩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可以选择预设的短语或进行文字输入来生成语音,从而避免因沟通障碍而引发的问题行为。
教育
在教育领域,尤其在外语教学中,语音合成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体验。借助这一技术,学生只需简单的文字材料,就能随时随地练习标准发音。不仅降低了教育成本,还优化了资源分配,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进行高效学习。通过在线平台与语音合成技术的结合,学生可以获得地道的发音示范,从而有效提升口语能力。同时,结合语音识别和自动化评价系统,学生还能获得个性化、高效的学习反馈,以便实时调整和改进发音。
娱乐
语音合成技术在娱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众多电视节目和直播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例如吉林广播电视台的《世界视窗》和江苏电视台的《现在娱乐》,就可以看到阿娜诺娃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以逼真的声音和语调与观众实时交流。此外,在直播娱乐活动中,语音合成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2004年第四届成都市国际电脑节上的虚拟主持人“江灵儿”就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的。同样,2015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吉祥物“阳阳”也作为虚拟主持人亮相,与真人主持人共同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客户服务
语音合成技术,在客户服务领域中,已经演变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例如,用户只需拨打电话与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交流,即可迅速、准确地完成查询账户信息、进行支付操作或获取长途电话卡服务等所需业务。这不仅减轻了业务代表的工作负担,还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服务。在分类信息服务中,企业可以预设标准选项,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将常规信息自动播放给用户,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处理成本和时间。这种技术使企业能够迅速、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提升了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人工坐席子系统与语音合成技术的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客户服务体系,使坐席代表能够通过语音、FAX、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用户实现多元化交互。
挑战
语音合成技术,尽管已在多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到基础模型设计、高级主题实现,以及语音合成质量、效率和可控性的提升。
语音质量提升:尽管语音合成技术已有所突破,但在生成高质量语音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高质量的语音应具备高可懂度、自然度、表现力和韵律感,但语音合成在情感、风格和韵律等方面不够自然。
生成模型需求:语音合成作为生成任务,需要更先进的生成模型来生成高质量的波形和声学特征。现有的生成模型在应用于语音合成时仍有改进的空间,以提高合成语音的质量。
深度学习优化:语音合成模型在生成语音时,往往受限于文本和语音表示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生成的语音在自然度、流畅度和情感表达上仍有不足。无监督和自监督学习以及预训练等方法虽然为语音合成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这些方法合理运用,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潜力。
鲁棒性增强:语音合成模型在面对训练集中未见过的情境时,如长文本或不同文本域,会遇到挑战。增强模型的鲁棒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情境,是语音合成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控性与可转换性:语音合成模型需要具备生成不同风格、韵律和情感语音的能力。尽管现有模型在控制和转换方面仍需提升,但如何设计出更具可控性和可转换性的语音合成模型,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
效率提升:虽然可以合成高质量的语音,但降低语音合成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这包括减少数据收集、标注、模型训练和服务等成本,以提高语音合成的效率,并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研究展望
未来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和算法的不断优化,语音合成技术的质量和自然度也将不断提高。
技术方面
高自然度语音合成
未来的语音合成技术将专注于提升语音的自然度和表达力,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建模技术,实现对语音节奏、韵律、强度和情感的更准确控制。
个性化语音合成
AI算法为语音合成带来了个性化的可能。基于用户的语音样本,可以定制独特的语音合成效果;而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分析,语音合成系统还能自适应地调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实时语音合成
为了满足实时语音交互的需求,未来的语音合成技术将专注于开发高效、稳定的实时语音合成系统。通过优化语音合成算法,提高计算效率,以及新的音频处理技术,来提供流畅、自然的实时语音输出。
应用方面
个性化服务和体验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合成正在探索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用户需求和兴趣的深度理解,未来的语音合成系统有望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语音体验,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多语言支持和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语音合成技术正努力跨越语言的界限。通过支持更多的语言和方言,未来的语音合成系统不仅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准确的语音输出,还能助力多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和交流。
融媒体应用
语音合成技术与融媒体的结合正在创造全新的媒体体验。例如,在新闻播报中,语音合成技术能够将视频、文字等多种内容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播报体验。
增强现实应用
在增强现实(AR)领域,语音合成技术正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利用语音合成,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的AR导览和解说,使其更直观地理解和互动AR环境中的内容,从而为用户带来智能、便捷的AR体验。
参考资料
The Voice Controlled.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2024-05-20
Flite:a small run-time synthesizer.AWB slides.ps slides.2024-05-11
Generating Speech from SSML Documents.Amazon Web Services.2024-05-03
在线语音合成.讯飞开放平台.2024-05-03
语音合成.腾讯云.2024-05-03
语音合成.阿里云.2024-05-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早期机械模型阶段
基于规则和规则集的合成阶段
参数合成方法阶段
数字信号处理与基音同步叠加(PSOLA)方法的出现
深度学习技术在语音合成中的应用
基本原理
语音合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前端
后端
技术模型
声学模型
自回归式声学模型
并行式声学模型
基于统计参数
隐马尔科夫模型
合成方法
基于波形编码的合成
基于分析-综合的合成
基于规则的合成
基于深度学习的合成
基于共振峰的合成
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
语音合成标记语言
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方法
项目产品
应用
辅助技术
教育
娱乐
客户服务
挑战
研究展望
技术方面
高自然度语音合成
个性化语音合成
实时语音合成
应用方面
个性化服务和体验
多语言支持和跨文化传播
融媒体应用
增强现实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