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花茶
山茶亚目山茶科植物
小黄花茶(拉丁学名: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Chang)是山茶属、山茶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高1.5-5.5米;树皮褐色,嫩枝无毛,芽体被白色茸毛;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6.5-12厘米;叶柄长8-12毫米,有褐色柔毛;花单生于叶腋或枝顶,黄色,不展开,无柄,苞片8-10片,花瓣7-8片;雄蕊2轮,长13毫米;果球形,直径1厘米;花期11月。
小黄花茶仅分布在中国贵州省赤水市金沙闷头溪沟谷;多生长在海拔500-700米范围内的山崖或溪边,在少数孟宗竹林下及500米以下河谷地带。
小黄花茶是遗传育种研究和庭园观赏的难得植物,被植物专家誉之为“茶花皇后”。
小黄花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为贵州省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中国明令不准外流的特殊物种。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最长达17厘米,宽1.7-5.4厘米,最宽达7厘米,先端渐尖或急锐尖,基部阔楔形;中脉干后下陷,侧脉每边6-8条,与网脉在上面下陷;边缘有疏锯齿,齿间相隔2.5-8毫米;叶柄长8-12毫米,有褐色柔毛。
花单生于叶腋或枝顶,黄色,不展开,无柄,苞被片8-10片,未分化为苞片及萼片,半圆形至阔椭圆形,长4-10毫米,被疏毛,半宿存,花瓣7-8片,阔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11-15毫米,基部连生4毫米,开花时不展开,无毛,或有睫毛;雄蕊2轮,长13毫米,外轮的花丝基部连生,花丝管长8毫米,无毛,花药黄色,基部着生;子房3室,被白色柔毛,花柱长5毫米,顶端3裂。蒴果球形,直径1厘米,果皮薄,3瓣裂开,种子每室1个。花期11月。
模式标本采自赤水市一带。在山茶属Camellia里,除金花茶组Chrysantha的种类花呈金黄色外,小黄花茶亦开黄花,但形态结构不属于金花茶组,金花茶组的花有柄,苞片与萼片已分化。小黄花茶的花无柄,苞被未分化为苞片与萼片。至于迎春花短柱茶组Paracamellia的区别,在于后者花瓣近于离生,外轮花丝决不连合成花丝管。
生长环境
小黄花茶喜温暖潮湿气候,伴生的植物有桫椤长瓣短柱茶八角莲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
分布范围
保护现状
保护价值
小黄花茶是遗传育种研究和庭园观赏的难得植物,赤水特有种,贵州省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家科委明令不准外流的特殊物种。
濒危原因
小黄花茶开花不多,结果更少,种子极易受鼠害。种子落地后受害程度更严重,致使小黄花茶自然生长率极低。 2003年组织人员上山采集,仅得种子425粒。现有成年树部分受藤蔓植物侵扰,树干枯死较多,而天然生长的幼苗稀少,无法补足成年老树的递减,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保护措施
通过插、移栽等技术,科学家成功地将这一珍稀物种保存下来,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桫椤保护区采取与社区农户共管和绝对保护等措施,使小黄花茶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小黄花茶数量明显增加,野外总株数为1708株,其中成年植株1448株、幼树260株,分别占总株数的85%和15%,年均自然增长率0.9%。
栽培技术
扦插,移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保护现状
保护价值
濒危原因
保护措施
栽培技术
参考资料